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几笔颐和园

2017-03-09 09:18:1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公元1736年—1796年

在清澈的晨光里,一群人经正门进颐和园。由导游领队,举着小黄旗熙熙攘攘的旅游团走一边,我和常在颐和园晨练的大爷大妈一样,走另一边。一边是去邀月门,游客必看的长廊的起端;另一边是后山,即使在人最多的旅游旺季,也是安静的。

在巍峨的紫禁城拍照、在秀美的北海练字,住在北京的好处很多。把昔日的皇家园林当成锻炼的去处,久而久之,我已经习以为常了。后山花木葱郁,在空气清新的早晨去正好不过。

我有很多张在颐和园拍的照片,自小至大不同时期,大多穿着裙子。许是因为我是个特别享受四季转换、晴天雪雨的人,认为是自然赋予生活的一种乐趣,也因此私心里会对喜欢的景致略有区分,觉得有些地方就适合冬天去。颐和园,诚如它的英文名,换我翻译,也得叫夏宫。

去后山途中会经过颐和园东北角的谐趣园。谐趣园仿制的是无锡寄畅园,完全是南方流派苏州园林式的艺术风格。话说回来,可能课本中所选的叶圣陶先生那篇《苏州园林》太深入人心,我初游苏州时没觉得哪座园林能及得上读那篇文章时所得的想象。园林当然也好,只是苏州园林都是旧时官宦人家的私家园林,自己一家人住起来舒服,游人一多就显逼仄,以至于看见那一步一景时便好像有些平常。

后来再几次去时却也慢慢看出味道,园林主人凭着自己的喜好,在小地方都做足心思,名字也大都起得好。忘了是在苏州哪个园林里看见一处轩馆,上书“活泼泼地”,没见过这种题法。仔细一看,原来旁边就是金鱼池,当真妙不可言。

可说起游园,兼具大方庄重和奇思秀美的古典园林,仍是首推颐和园。在这皇家园林里修个官宦人家的园中园,也确实当得起“谐趣”两个字。既是仿江南,谐趣园中自然也有鱼池,并建着一座知鱼桥,我从后山下来时必要进来坐坐。时近中午,桥畔的池水和树上的叶子都映着烈日白光,游鱼也懒懒的,似乎都在小憩。小巧的亭台楼阁更显得婉约家常。此时,我常觉得似乎自己也可以倚在栏杆上,只喂喂鱼,看看风景,感受偶然间穿过柳条又吹动发梢的微风,就能消磨一个下午。

过了谐趣园再往后山走,是紫气东来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取的是老子的典故。小时候,我很爱在它幽凉的城关门洞中穿过来又穿过去,多跑几个回合,说话唱歌,听它给我加音效。紫气东来城关的另一面刻的是赤城霞起,这两句相对刻在这两峰之间的城关上,很有意思却不艰涩难懂,画面感非常强。

再往前走,便到后山了。后山并没有那么多必看的风景,反而能让人随意走走,感到轻松自在。后山游人不多,很多修缮工作没有在这里进行,因而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后山景色的原貌。我一直记得清廷禁《红楼梦》,但一次闲游时,在后山看见了一个很旧的、没有整修过的建筑,游廊门的两边有两幅壁画,尽管已经非常模糊了,但仍可看出取材自《红楼梦》。我当时颇惊讶,问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工作的同学时被扫了盲:不止颐和园,北京故宫博物院长春宫内便有绘着《红楼梦》题材的18幅大型壁画。

后来想想确实也曾在长廊上见过《红楼梦》题材的彩绘,只是当时觉得或许是清代晚期修建。为此我特意查了查资料,发现虽一直有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6年)《红楼梦》为禁书的说法,但在文字狱严苛的时代里,却没有任何实证说明,有人曾因读《红楼梦》获罪。

若是有兴致,我也会走走长廊,一幅一幅地慢慢看长廊上的壁画。小时候,我看到长廊上的壁画没有重复的,壁画内容以故事题材居多,常取材自《三国演义》《西游记》《岳飞传》等,反倒是景物花鸟较少。可现在不知是画工贪图方便还是怎的,很多精彩的故事画都在修缮中改成了景物画,而且画面内容通常就是颐和园的某处建筑。如果能真的用心,修旧如旧,那有多好。顺着长廊,一直走到清澜亭去,亭内有我最为喜欢的巨幅彩绘,内容是三英战吕布,画面浓墨重彩,极尽细致。

闲暇时间越来越少,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去看看游人如织的长廊、波光粼粼的昆明湖、晨光熹微的后山。想起上次好不容易得空去颐和园游玩时,在石舫附近看见一群工作人员相谈甚欢。仔细一听原来是紫竹院公园的员工来学习经验,敢情他们在自己公园玩够了,还能到处串门。虽是玩笑话,可也确实太令人称羡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