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我国铁路无缝线路诞生记

2015-06-04 11:27:38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郭树荣

图一为1957年夏,我国铁路无缝线路第一次室内焊接试焊前技术员和焊工合影 (左边戴眼镜者为本文作者)。

1957年10月,我国铁路第二公里无缝线路在上海铺设时,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前往拍摄,图二为拍摄时的合影 (站立者左起第三位为 本 文 作者)。

过去,铁路铺设的都是短钢轨,每根长度只有12.5米。为了解决热胀冷缩问题,钢轨之间预留有缝隙。比如从北京到广州,铁路全长2300多公里,钢轨之间的缝隙累计起来大约有2公里长。这种有缝线路存在缺点,例如列车行驶在上面会产生震动、噪声等,尤其是列车运行不能实现高速化。正如自行车在不平的石子路上骑不快,而在柏油路上就能骑快一样。于是,人们想到能不能把短钢轨焊接成长钢轨,铺设成无缝线路。世界上最早的无缝线路1915年出现在欧洲的有轨电车轨道上。不久,美国、德国等相继将其使用在地下铁道上,进而在正式铁路线上铺设了无缝线路。

那么,我国铁路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焊接、铺设无缝线路的呢?

1956年,铁道部决定在我国铁路上开始铺设无缝线路。笔者当时在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前身)金属及化学研究所焊接研究室任技术员,参与了研制和铺设工作,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1957年1月22日,铁道部技术局召开了无缝线路焊接钢轨铺设试验讨论会,确定由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唐山铁道学院,铁道部工务局、材料局、技术局和北京铁路局组成工作组,并做了相应的分工。当时,世界各国长钢轨的焊接方法有4种:手工电弧焊、铝热焊、气压焊和接触焊,鉴于当时我国的焊接技术及设备水平,决定先采用手工电弧焊法进行焊接和试铺。1957年2月至7月,我们完成了室内焊接试验,并写出了研究试验报告,后发表在 《焊接》杂志上。此时,其他各单位的工作,如无缝线路的理论计算及设计,铺设地段的选定,人员、材料、设备的准备等也已就绪,只待进入铺设现场了。

室内焊接试验时是紧张忙碌的,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200吨的试验机上做第一次整体钢轨焊接接头弯曲试验时的惊险一幕。我们正在加压力,有一个人站在钢轨的一端顺着钢轨观察,刚刚让他离开,一声巨响,钢轨断了,断开的钢轨分别向两端飞出去好几米远。如果他晚离开一会儿,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在这之后,我们做了2个用铁皮包着的大木箱,再做弯曲试验时,套在钢轨两端,加以防护。

1957年9月,我们在北京的京门支线9公里至10公里处(田村至西黄村间),用手工电弧焊法焊接、铺设了1公里无缝线路,我任施工队技术副队长。钢轨为43E型,线路为直线,坡道是3.17‰,我们将12.5米长的钢轨焊接成250米长的钢轨条进行铺设。这就是我国焊接、铺设的第一公里无缝线路。

这次施工,有两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是焊完第一个接头时,发现是个高接头。原因是我们在室内试焊时,为了避免因焊后收缩而造成低接头,便在焊前预留突起量,焊后一收缩,正好平直了。为此,我创制了突出量测量尺。而在这里焊的钢轨长,收缩不动,所以,焊前预留的突起量依然没有变化,便成了高接头。二是线路工过去翻的是短钢轨,在翻轨时只要用上巧劲,钢轨翻过去,撬棍便脱下来了。但这个方法对长钢轨就不适用了,焊接后的长钢轨轨条不但不像短钢轨那样挺直,而且像蛇一样弯曲。在第一次翻轨时,撬棍还未抽开,竟然随着钢轨突然翻出去了,如果那边有人,岂不糟了。

当年国庆节后,我们这班人马的主要成员旋即移师上海,在真西支线上又用同样的方法焊接、铺设了我国第二公里无缝线路,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专程前来拍摄了科教专题影片。此后,无缝线路便在全路推广开来。

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当时还进行了铝热焊、气压焊的研究试验以及接触焊的筹备工作,当时号称 “四焊并举”,并在黄村站建立了焊轨基地,生产铝热焊剂,气压焊长轨列车生产线也在这里进行焊接工作。1958年8月,在北京至天津的正线上,我们用气压焊法焊接、铺设了200米无缝线路。这是焊接长钢轨第一次铺设在正线上。11月,我们又在黄村焊轨基地召开全路焊轨现场会,我在会上做了技术报告,各铁路局都介绍了他们推广焊接、铺设无缝线路的情况。

想要更好地开展无缝线路的焊接工作,必须建立固定的焊轨厂,于是,我们又开始了选择厂址的工作。我们先去天津市的铁路三角线,那里长度不够,又到了北京丰台,这里长度够了,只是有芦苇沟、水洼地需要大量填土方。最后,我们选定了北京西直门外工务修配厂院内。这里虽然北边有学院南路阻挡,无延长发展的余地,但也能焊200米长的钢轨了,加之距离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近,便于做试验。这便是我国第一座焊轨厂——北京铁路局焊轨厂。此后,各铁路局也参照该厂,建立了本局的焊轨厂。

焊轨厂建成后,我们先在厂内用气压焊法 (后来用接触焊法)焊成200米的长钢轨,然后用长轨列车拉到铺设的线路上,再用铝热焊法 (后来用小型气压焊法)把联合接头焊接起来,连接成数百米、几千米,甚至上万米长的钢轨。

在此期间,我又参加了接触焊的筹备工作。接触焊的关键设备是焊机。我前往有大型接触焊机的长春第一汽车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以及当时国内设有焊接专业的三所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搞调研,并与清华大学的潘际銮 (当时为焊接教研室主任,后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商定,由他们的一个毕业班作为毕业设计,设计一台钢轨接触焊机。我又与北京电力学校一位老师联系,请他设计供电配电系统。不久,苏联提供的钢轨接触焊机图纸到来,于是,我们又与上海电焊机厂联系,由他们按此图纸生产了两台MR500型钢轨焊机,一台给了北京铁路局焊轨厂,一台给了广州铁路局衡阳焊轨厂。后来,我们又进口了瑞士的接触焊机。

我国铁路无缝线路从无到有,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而且无缝线路的四个禁区 (特大桥、大坡道、小半径曲线、高寒地区)已全部突破,并已铺设了超长钢轨。无缝线路的发展,为实现铁路现代化和列车高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矗我能参与其中,感到非常荣幸。

本文图片均由郭树荣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