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亮

安徽泾县真是个神奇的地方,不仅是宣纸的发祥地,而且是毛笔的故乡,“文房四宝”居然占有两宝。文化的种子喜欢在这儿的土壤里生长,文明的琼浆偏爱在这块大地上浇灌。历史上泾县曾经隶属于宣州府管辖,故生产的毛笔统称为“宣笔”。

少年时我就使用过宣笔,尽管刚拿毛笔不久还写不好字,但宣笔的优点却能明显地感觉到。开始,我使用的是狼毫,笔毛较硬,但笔尖聚得拢、贴得紧,对于初学者来说还容易掌握,尤其适合写小楷。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熟练程度的加深,字写得越来越周正、有样子,于是我改用羊毫。羊毫最大的特点是软,若想临好帖、写好楷书则较难,必须具备相当的基本功方可,但羊毫细、密,含墨多,放得开,写起来自由、奔放,洒脱而有气势,劲健而有韵味,特别适合写行、草书。羊毫宣笔最大的优点就是松而不散,软而不坍,整齐圆润,饱满有力,坚挺而富于弹性。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宣笔。

记得那年我初学国画,画的是一只彩墨虎,除了虎身上的花纹线条富于质感、笔法老到之外,连虎嘴边细长的胡须也画得逼真而坚挺。画完后,我异常兴奋,简直不敢相信是自己的第一幅作品。我把此画拿回家给妻看,开始妻将信将疑,接着说了一句: “老公,你是个画画天才。”其实,我哪里是什么天才,除了20多年的笔墨功力外,主要得益于泾县宣笔的有力支持。俗话说: “好字好画离不开好笔。”用了20多年的笔,我从来还没找到这么好的,从来还没遇到这么有感觉的。我和泾县宣笔真是有缘啊!从此,我认准了它,非泾县笔不用。不仅如此,我介绍给我所认识的书画家朋友,他们用后也感到惊讶,赞不绝口,没有说不好的。泾县某笔厂的主人王光华因此也成了我的好朋友。他为人厚道、技艺精湛,从不在笔毛中掺假。他说: “宁可少赚或不赚,也不能制假售假,坑害消费者。”可惜的是天妒英才,一年夏天,一场车祸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他唯一的儿子王振兴在外当兵,得知父亲不幸去世的消息后如五雷轰顶。王振兴自动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立即办理退伍手续,毅然决然地回家完成父亲的遗愿。他说: “父亲做了一辈子宣笔,历尽了千辛万苦,虽然没赚到什么钱,但诚心实意,从不欺客。现在父亲突然走了,我不能让他钟爱的宣笔事业就这么断了,再苦再难,我都要继承下去。”就这样,王振兴回到家乡,一方面学管理,当管家;另一方面,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刻苦钻研宣笔技艺。我很钦佩宣笔工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劳作、甘于寂寞的精神,我更崇敬王光华、王振兴父子为传承宣笔技艺、振兴宣笔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和担当。

当代草圣林散之上世纪80年代来泾县试笔后当即赋诗: “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城笔亦佳;秋水入池花入座,斜笺小草兴无加;新制几支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谁谓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家。”国画大师刘海粟选用后也随即题词“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并且特制莲蓬斗笔,誉之 “笔吐琼花”。亚明、李苦禅、黄胄、丛文俊等书画名家对宣笔也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均有题赞,足见宣笔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