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遇的普通侗圩,让我终生难忘。

我们仅仅是路过。车子如同一只迷途的野兽,在一个陌生的下午,带着一身尘土身手轻捷地溜进这个本来就无需打扰的乡圩。呼啦啦,如同打开了封闭已久的鸡笼一般,我们窜出了车子。而我,像被劫持一般,面对新的路途偶遇,目不暇接目瞪口呆。

这是一条三五百米的侗圩,是一个两三千人的侗圩。一群身着深蓝色土布,衣襟配着刺绣带,白发裹着白帕的老妪正在围着一个背在年轻母亲身后的孩子微笑谈论,孩子的脸红得像成熟的苹果;几对用花枝招展来比喻也不为过的羞涩的女孩手牵着手匆忙走过,只留下灿烂背影;母亲左拥右抱地带着孩子,头裹着头帕,腿打着绑带;老汉叼着烟斗,一手插在荷包里瞅着街上的风景;商人吆喝着商品:衣帽鞋裤、锅碗瓢盆、山货水货、吃货用货,无所不有;米粉店烟雾腾腾……太多的人,太热闹的街!更甚的,很多人都身着民族服装,大摇大摆地在街上走来走去。我,是走在了一场演出当中?还是跨进了另外一个国度?

这是一个普通的侗族乡圩,它的背后,连接着多少个家庭和希冀:买油买盐,置衣添鞋,剁肉打酒,这是生活的事。买种子化肥,镰刀犁钯,是生产的要事。家里,老人盼着有一顶暖帽过冬,孩子盼着得到两斤嘎嘣脆的酥糖,媳妇盼着能买到两斤物美价廉的毛线,好给家人添一件毛衣。他们是农民,把家里养肥的鸡鸭、种出的萝卜、编好的竹篮、酿好的糯米酒挑出去卖。在乡路上,天还没亮,他们就起床了,担上准备好的山货,打亮电筒,一路踏着露水而来。十里八寨,十天半月,埋在土里的辛苦,流进汗里的期冀,荡漾在春天的愿望,就等着今天来收获了。

为了寻觅真爱,散落在十村八寨的青年男女们,瞅着赶圩这个难得的机会,把自己最美的衣裳、最好的饰品穿戴披挂整齐,然后喜气洋洋左顾右盼地走到街上。

这样的侗圩,因为经济不太发达的缘故,才得以保存完好。只有赶上这样的一趟圩,才真正体验到了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生活。

罗彩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