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当我第一次踏上这座深山小站的月台,时光的褶皱里突然抖落出一片璀璨星河。这座始建于1975年的小站,像一枚锃亮的道钉,将五十载春秋牢牢铆在苗岭的臂弯里。怀揣着对小站的憧憬与好奇,我再一次踏上了这座隐匿于深山之中的小站月台。那一刻,时光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岁月的褶皱里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突然抖落出一片璀璨星河。那星河闪烁着梦幻般的光芒,仿佛是无数个故事在瞬间绽放,一下子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温情的世界。
这座始建于1975年的小站,就像一枚锃亮的道钉,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它稳稳地将五十载春秋牢牢铆在苗岭的臂弯里。苗岭,那是一座充满灵性的山脉,连绵起伏的山峦像是大地母亲的脊梁,而小站就依偎在这温暖的怀抱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忍受着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交通命脉。
当第一缕晨光如同金色的丝线洒在小站的每一个角落时,小站人总是最早醒来。他们就像一群勤劳的蜜蜂,开始了一天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他们手持道尺,那道尺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仿佛是他们手中的魔法棒。他们的身影在钢轨间游走,那钢轨如同一条条黑色的巨龙,蜿蜒伸展向远方。他们弯腰丈量的姿态,就像在阅读大地的掌纹,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饱含着专注与认真。工长老李常说:“咱们量的是毫米,守的是生命线。”这句朴实而又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感。那些被晒得黝黑的脸庞上,永远挂着朝露般晶莹的汗珠。这些汗珠,是他们辛勤付出的见证,也是他们对工作热爱的象征。
午后的站房,像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袅袅炊烟从屋顶缓缓升起,那是生活的烟火气,给人一种家的温暖。站房外的篮球场传来年轻人欢快的欢笑,那笑声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当年第一批建设者栽下的梧桐,如今已亭亭如盖。那些粗壮的树干,就像一个个坚强的卫士,守护着小站;茂密的枝叶,如同巨大的绿伞,为人们遮挡着炎炎烈日。树荫下,保留着用枕木钉成的长椅。这些长椅,虽然显得有些陈旧,但却承载着无数的回忆。新来的大学生小王正给菜园浇水,他看着那片亲手开垦的绿意,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说这片亲手开垦的绿意,比手机游戏里的农场更让人踏实。在这片菜园里,他不仅种下了蔬菜,更种下了对小站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黄昏时分的月台,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最是动人。当K5639次列车缓缓进站时,一位穿蓝布衫的苗族阿婆背着竹篓蹒跚下车。她的脚步有些踉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值班员小张立即上前搀扶,他的动作是那么的自然和熟练。这个动作他做了七年,就像站房里那座老挂钟,永远准时敲响温暖的钟声。在这七年里,他不知道搀扶过多少像阿婆这样的旅客,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小站人的温暖与关怀。
当最后一盏信号灯在夜色中亮起,整座小站便成了银河的支流。那闪烁的信号灯,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指引着列车前进的方向。线路工老马的头灯在群山间划出金色弧线,他就像一位孤独的行者,在黑暗中默默守护着铁路的安全。他说听钢轨的声音就能诊断隐患,这是二十年练就的“铁轨听诊术”。在这二十年里,他无数次在深夜里穿梭于铁轨之间,用耳朵倾听着钢轨的“心跳”,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听力,及时发现并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安全隐患。月光给工具房的白墙镀上银边,那银边在夜色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墙上的值班表记录着三十四名职工接力守护的八千多个平安夜。这些数字背后,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和坚守,是他们对小站、对铁路事业的忠诚。
此刻我坐在站前石阶上,静静地看着流星掠过信号机。那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夜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仿佛是宇宙给予小站的一份神秘礼物。远处传来夜行货列的轰鸣,那声音低沉而又厚重,像大地沉稳的心跳。这座小站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像一首悠扬的歌,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温暖与坚守。它教会我,所谓永恒,不过是无数个“此刻”的串联;而伟大,正藏在道钉与轨枕的缄默相守里。在这看似平凡的小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了坚守的力量,也明白了平凡中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我知道,这份对小站的眷恋,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