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小站,藏于群山深处。山峦如聚,层峦叠翠,新绿披拂,繁花竞放,空气里尽是春日的蓬勃生机;草树丰茂,鸟鸣啁啾,花香沁脾,春风阵阵,令人陶然欲醉。
记忆悄然溯流,回到那个小站。它静静依偎在大山怀抱,仿佛是尘世遗忘的桃源,隔绝了城市的喧嚣。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稳稳地傍山临水而居。脚下,清水江潺潺流淌,澄澈如练,在阳光下跳跃着碎银般的光点,不倦奔流,低诉着亘古的故事。抬眼处,层层梯田宛若大地的指纹,铭刻时光;而那连绵的苍翠林海,则似涌动的绿涛,风过之处,碧波翻涌,沙沙作响。
那年初春,小站被大自然这位丹青圣手泼洒了浓墨重彩。油菜花恣意怒放,如同无数金色的精灵,将田野染作一片摇曳的金色海洋。微风轻拂,金浪层层迭起,送来沁人心脾的芬芳。新翻的沃土蒸腾着浓郁的、带着体温的泥香——那是生命与希望的气息。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三五个农人如勤恳的蜜蜂,点缀其间。他们躬身屈背,锄影起落,沉稳地将春天的希望播入泥土。朴实笑容映在脸上,眼中闪烁着对秋日金黄麦浪与丰收喜悦的笃定憧憬。
在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线建设”关键年,普舍寨线路工区接到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六十天内建成示范工区。这如同沉甸甸的军令状,压上了每位线路工的肩头。他们深知其重,却无半分退缩迟疑,毅然投身这场与时间、与困难的鏖战。他们将钢轨视若初生的婴孩,倾注着满腔的呵护。
日复一日,威克捣固机的巨大轰鸣震荡着工地,强劲的震动让养路工虎口阵阵发麻,如同千万钢针攒刺,却无人喊痛。道砟尖锐的棱角硌得他们膝盖青紫,步履间钻心疼痛,他们唯有咬紧牙关。隧道深处,粉尘弥漫如厚重的灰雾,呛得人睁不开眼、呼吸困难,但他们摸索着,在晦暗中坚韧前行。连续鏖战月余,身躯早已疲惫不堪,意志却淬炼得如钢似铁。
当最后一段线路验收合格的宣告落下,整个工区沸腾了!工长那张布满油污的脸上绽开欣慰的笑容,他用粗糙的大手抹去汗水与油渍,朗声笑道:“该犒劳犒劳兄弟们了1声音带着疲惫,却浸满由衷的喜悦与自豪。
工区小院里,酽茶的醇香温暖地弥漫开来,慰藉着心灵。电磁炉上的锅子“咕嘟咕嘟”欢唱,仿佛在庆祝这场胜利。唯一的女职工系着花围裙,如轻盈的蝴蝶在炊烟中穿梭。她头上的苗银头饰叮咚作响,宛如天籁。见我们到来,她扬起春日暖阳般的笑容,热情地将我们迎入摆满山珍的食堂。
食堂内,十三名分属四个民族的养路工围坐一堂,脸上洋溢胜利的荣光。他们高举饮料,眼中满是骄傲。苗族工长起身清嗓,即兴唱起自编的山歌:“挥汗晒雨护线路,齐心守好责任田……”粗犷嘹亮的歌声在小院激荡,如战歌般唱出他们的心声、坚守与奉献。歌声是如此震撼,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扑棱棱地融入了远方的暮色。
踏上归途时,夜色已悄然四合。回望山腰上那盏孤灯,它在深沉的黑暗里执着地闪烁,如一颗寒星,照亮前路。刹那间,我豁然领悟:最美的风景,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于这些平凡却伟大的养路工身上。那沾满油污的黄背心,是他们辛劳的印记;那皲裂却有力的手掌,曾无数次抚过冰冷的钢轨,传递着滚烫的热爱;那对着钢轨低语的身影,是他们无声的誓言。他们,就是铁道线上永恒的春天,用汗水与青春,为钢铁动脉注入不竭的生机。
汽笛的长鸣再次划破山谷的寂静,思绪随之沉落——究竟是我们途经了小站,还是那小站,已永远锚定在我们的生命里?那个与春天同驻的小站,它不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将永远铭刻于心,成为我们灵魂深处最美的风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