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悠悠,如潺潺流水,不经意间已淌过了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在这悠悠五十载里,风雨兼程的征程中,我们见证了历史那令人惊叹的跨越。从往昔的落后与闭塞,到如今的繁荣与通畅,每一步的发展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五十载的春华秋实,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铭刻着时代的荣光,那是奋斗的印记,是拼搏的勋章。
回溯往昔,湘黔铁路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最初,蒸汽机车那沉闷而有力的轰鸣,打破了苗岭的寂静,仿佛是时代前进的号角。那滚滚的浓烟,在空气中弥漫,象征着工业文明的脚步踏入这片土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气化铁轨如银色的丝带般不断延伸,将黔地与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父辈们手持镐锄,在崇山峻岭间艰难地开山辟路、铺设铁轨,到“铁二代”们坚守岗位,用现代科技守护着千里黔程,铁路人始终怀着满腔的热血,像钢铁一般坚韧不拔,铸就了一条条钢铁动脉。他们以无比坚定的初心,如同忠诚的卫士一般,守护着这千里黔程,为这片土地的发展默默奉献着。
一、铁轨上的时光印记
1975年元月,那是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时刻。当第一列蒸汽机车喷吐着滚滚浓烟,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撕破苗岭那如轻纱般的晨雾时,湘黔铁路宛如一条矫健的蛟龙,蜿蜒着进入了贵州大地。这条穿山越岭的钢铁动脉,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就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西南腹地与沿海经济带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让两者之间的血脉得以贯通。在那铿锵有力的轮声中,时空的距离骤然缩短,曾经遥不可及的地方变得近在咫尺。
那时,十二岁的我怀着懵懂与好奇,跟随投身铁路建设的父亲扎根到翁塘小站。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父辈们那艰辛而又伟大的工作场景。他们迎着朝霞,送走夕阳,认真而细致地丈量着每一根枕木,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他们挥洒着如雨般的汗水,一锹一锹地浇筑着路基,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对铁路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五载春秋,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转。时光悄然改变了一切,我接过了父亲那磨得锃亮的捣镐耙子,正式成为了苗岭铁轨的守护者。在我守护铁轨的岁月里,见证了湘黔线的一次次升级与蜕变。从蒸汽机车那滚滚的煤烟,到内燃机车那雄浑的轰鸣;从内燃动力的震颤,到电力机车如闪电般的飞驰,每一次的变化都让我心潮澎湃。1999年,当电气化改造完成时,韶山型电力机车的牵引力提升了40%,这一提升让山区铁路的运能实现了质的飞跃。曾经那些因运力不足而困扰的难题,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07年那个金秋,阳光格外灿烂,800米无缝长轨如一条银色的巨龙般游入苗岭。我站在铁道旁,怀着激动的心情目睹了首根长轨落槽的瞬间。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强劲脉动。钢轨接缝的消失,带来的不仅仅是咔哒异响的消除,更重要的是,它消弭了世代养路人“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艰辛。线路维修频次降低了60%,旅客的舒适度提升了35%,这一组组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沉淀着几代养路工的夙愿,那是他们多年来默默付出、不懈努力的见证。
二、党旗飘扬的攻坚战场
在武陵山脉那如褶皱般起伏的山峦里,沪昆铁路湘黔段宛如一条蜿蜒的盘龙,艰难地游走。这里的每一公里路基,都仿佛是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党员突击队”那坚定而又豪迈的誓言。每一座隧道,都回荡着“五步工作法”那有力的回音,仿佛在诉说着党员们的英勇与担当。
面对年均200天雨汛期的严峻考验,党委班子充分发挥智慧,创造性地构建了功能型联合党支部。他们将鲜艳的党旗高高插在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线上,这不仅仅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的象征。
在2022年汛期抢修攻坚战中,玉屏车间联合党支部的党员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他们创下单日更换轨枕1200根的惊人纪录,那忙碌的身影在雨中穿梭,宛如一群无畏的勇士。镇远片区党员先锋队更是发挥创新精神,研发出了“危石预警系统”,将山体滑坡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为保障铁路安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凯工微时事”直播龙里隧道抢险现场时,十万网友通过屏幕见证了23名党员在齐膝深的泥浆中连续奋战28小时的壮举。那溅起的泥浆,那疲惫却又坚定的神情,无不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
“红色基因”在这里具象为渗着汗渍的党徽,熠熠生辉。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邰顺军潜心钻研,发明了“轨枕定位仪”,将线路维修效率提升了3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退伍兵姜明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精神,首创了“四维巡检法”,让钢轨探伤准确率达到了99.8%,为铁路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大飞哥”王润飞带领团队不畏艰难,攻克了高寒区段冻胀难题,相关技术标准被纳入部颁规程,为全国的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传薪者的精神图谱
在苗岭深处那宁静而又神秘的大石板线路工区,10名“铁二代”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护着父辈的荣光。他们用先进的智能检测仪取代了祖传的轨距尺,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然而,在工具房里,他们却精心陈列着父辈的捣镐。这些捣镐的木柄已经包浆,上面镌刻着半个世纪的传承密码,那是岁月的痕迹,更是家族精神的延续。当“90后”技术员熟练地在北斗定位系统上标注危石坐标时,他父亲三十年前手绘的工务图谱正在段史馆里渐渐泛黄。那张泛黄的图谱,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父辈们的艰辛与奉献,也激励着新一代铁路人不断前行。
宣传工作就如同中医针灸,精准地在“团结、实干、创新、奉献”的穴位上行针。我们积极创新宣传方式,让劳模走上“云讲堂”,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通过VR技术重现六十年代抢修场景,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历史。将安全规章谱成侗族大歌,在月牙滩隧道口悠扬地唱响,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段歌《激情飞扬》的旋律里,既有蒸汽时代的雄浑豪迈,也跃动着5G时代的活力与节奏,它激励着每一位铁路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向前。
四、永不停歇的奋进号
从钉钉“简道云”培训班走出的技术骨干们,充满了创新的激情和动力。他们正在研发基于AI的轨道健康监测系统,希望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加精准地监测轨道的健康状况,为铁路安全保驾护航。“安康杯”技能竞赛的擂台上,“00后”女工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无畏的勇气,用无人机完成全线巡检只用了父辈三分之一的时间,展现出了新一代铁路人的风采。在凯里线路车间,由12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工作室,正夜以继日地攻克时速95公里山区铁路的养护难题。他们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铁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