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鱼不成席”,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一种认知,通常以全鱼为佳,象征“年年有余”。

我的老家在黄河北岸,每年七八月份,黄河进入主汛期,就会有大量的野生鲤鱼翻出水面,浪花裹着密密麻麻的鱼群而下,十分壮观。

每到此时,村里的青壮年们就带着捕鱼工具,早早地到河滩上抢占最佳位置,只等鱼一露头,便将网朝水中一兜,鲜有失手的时候。但这样捕到的鲤鱼因为奋力挣扎、跳跃不止,往往“扑剌剌”地被网兜刮掉大块大块的鳞片。

来到南方工作,一次偶然机会,在杭州的标本馆内见识到了鲥鱼。鲥鱼曾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鱼”,可惜现在已几乎绝迹。据说鲥鱼的精华在于鳞下脂肪,因此味道绝美。明代何景明有“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的说法,郑板桥更有“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画绝唱。鲥鱼对自己的鳞片格外爱惜,袁达《禽虫述》中有“鲥鱼挂网而不动,护其鳞也。”鲥鱼平时浮游水中,渔人用网沉到水中去捕捞时,只要一碰到鳞,便不敢乱动,唯恐刮伤鳞片,一离开水,立即就死。

鲤鱼忍着刮掉鳞片的剧痛而挣扎,是它热爱自由和生命,这是鲤鱼的天性;爱惜鳞片,这也是鲥鱼的天性。仔细思量,人活这一生,亦当如鱼。

在现实社会中,爱惜自己的声誉,也是人之常情。古人讲“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今人讲“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脖,说的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党员,就要像鲥鱼爱惜鳞片一样,爱惜自己的声誉,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严守党规党纪,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不忘初心,永葆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强作风建设,防止“四风”问题滋生回弹,中国铁建纪委更是聚焦执纪问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使作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铁建大多数工程项目自成立之初,就成立了对应的纪检监察机构,目的就是要保持企业的政治生态大环境,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基层反腐倡廉和执纪问责的责任人,在日常工作中要像鲥鱼一样爱惜自己的声誉,洁身自爱,在面对大是大非之时更要像鲤鱼一样敢于跳出来,敢于较真、敢于亮剑,不怕得罪人,不怕丢乌纱。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从严执纪,用铁的纪律衡量党员干部的日常行为,牢牢守住纪律这条底线,抓早抓小,发现苗头及时提醒,把踩到纪律边缘的党员拉回来,决不能养痈遗患、放任自流。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态长河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共产党员,应当像鲥鱼爱惜鳞片一样爱惜自己的名声,从严律己,自觉守纪律、讲规矩、明底线、知敬畏,把党性装在心中,把本色进行顶到底。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更应该像黄河鲤鱼一样“烈性子”,在面对歪风邪气时敢于坚决斗争,在面对违反原则问题时及时纠正,不当“老好人”,不怕得罪人,不搞明哲保身、投桃报李、一团和气,做一条不畏艰险、搏击风浪、勇于闯荡的金色鲤鱼。这两种鱼多了,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经营生态就有了扎实的基础,企业的反腐倡廉和廉洁文化建设就有了保障,中国铁建经营发展的长河就能够不断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