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老舍胶济铁中讲《南洋漫游记》

2017-01-05 09:12:0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1935年,一位中等身材、身穿灰色毛呢长袍的著名作家站在了胶济铁中的讲台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老舍。

老舍与胶济铁路很有渊源。

1930年,老舍应时任济南齐鲁大学代理校长林济青之邀,由北平到齐鲁大学任教。据老舍在《吊济南》中自述,他是1930年7月从北平到济南的。当时,林济青专门雇了辆马车,前往济南站迎接。

老舍是如何抵达济南的呢?据此前6月20日老舍写给林济青的信中透露,走的是“海路”。时值中原大战,蒋介石与阎锡山陈兵津浦,估计老舍是由北平乘车至天津,由天津港坐船到烟台或青岛,再由胶济铁路坐火车到济南的。这就是老舍复林济青佚信中所说“因为走海是要多花几个钱的”道理之所在。

1934年9月初,老舍离开济南赴青岛,到新组建才两年的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自然,乘坐的也是火车。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老舍又举家迁回齐鲁大学,同样走的是铁路。他在《“四大皆空”》中说:“幸而铁路中有我的朋友,算是把主要的家具与书籍全由青岛运了出来。”只是不知道老舍的这位铁路朋友姓甚名谁,干什么工作。如果能够有他本人的回忆,必定是一段极珍贵的史料。

老舍初到青岛这一年,时年35岁的他已经名声在外,创作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大明湖》《猫城记》《牛天赐传》等多部小说。1935年暑假期间,他与洪深、王统照、臧克家、吴伯箫、赵太侔等12位作家在《青岛民报》附出《避暑录话》周刊,顿时一纸风行。

如此知名作家,胶济铁中怎能放过?暑假之后,老舍就被邀请到了深受文学浸染的四方区校园。就文学风气而言,当时王统照已经在此打下了很好的底子。

需要说明的是,1930年,胶济铁中租用国立青岛大学第四校舍。1931年,胶济铁中在四方区杭州路3号建成新校,投入使用。

老舍先生在胶济铁中讲演的时间是1935年秋天开学后不久,地点在学校礼堂内。这天,老舍先生兴致勃勃,礼堂内座无虚席,实在找不到座位的学生就挤在一起,大家都为能亲耳聆听先生的讲演感到十分荣幸和高兴。在叶瑛桐眼里,老舍中等身材,穿着灰色毛呢长袍、西裤、皮鞋,让人一看便知是一位潇洒的学者。

老舍先生演讲的题目是《南洋漫游记》,内容是关于爪哇、苏门答腊岛等南洋地区土著人、华人的生活风俗。

有人奇怪,老舍何时到过南洋?原来,1924年7月,老舍从上海登上开往英国的轮船,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教师,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异域生活。这条航线,自然要经过南洋。这段经历,也就成了老舍信手拈来、也让师生颇感奇异的演讲素材。

对于那里丰富的物产,老舍娓娓道来。说到当时南洋人的遭遇,老舍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南洋社会好比一个烤熟了的芝麻烧饼,西洋人是最上层的芝麻粒,人数不多,躺在烤熟了的最上层,香喷喷的很舒服。而当地人和中国人是烧饼的中心,四面不透气,上面有人压迫,但最苦的还是当地的土著人,他们是烧饼的最下层,在炉火上烤焦了,没有一点甜味,只有苦味……”

“哗——”当时台下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座中学、一位名流,机缘巧合,让他们有了一段美丽的相约。这是胶济铁中的精神财富,也是胶济铁路的历史财富。

如今,名流虽已远去,风范却长留人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