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章丘站和章丘铁匠

2016-11-17 08:10:16来源:用户投稿作者:短枪

■张汝峰

胶济铁路上有一个二等站,叫明水站,建成于1904年,距济南站49公里,距青岛站344公里,隶属于济南铁路局管辖。

2007年,胶济铁路进行客运专线改造,位于章丘市中心的明水站被拆除,另在章丘市西郊新建火车站,并改名为章丘站。之所以改叫章丘站,是因为章丘市政府在明水,但明水现在只是章丘市的一个街道。章丘以前是个县城,在绣惠镇,1958年8月,县城迁至明水镇。1992年8月,章丘县改为县级市,隶属于济南市。

章丘站启用后,一开始只有货车停靠,一些客车只是技术性停靠,车站并没有开通客运业务。2008年,胶济客运专线建成后实现了客货分离,章丘站正式恢复了客运功能。章丘站总共有2个站台、5条到发线。

章丘历来为山东大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章丘之名来自于“章女之墓丘也”。据明清县志《三齐记》记载,西汉太守章亥有三女,溺死后葬于城北山,从此这里叫章丘,城北山改名为女郎山。

章丘百姓务工经商历史悠久,世称“铁匠之乡”。章丘自古有“三多”:打铁师傅多、出门商人多、中药店铺多。这里铁匠众多,过去有歌谣为证:“庄庄净是叮当响,锤点压过寺庙钟;家家不用打鸣鸡,锤声连连报五更。”

章丘铁匠缘何多?因为铁匠一不需高深的学问,二不用高超的技术,三是红炉占用人手极少。旧时,铁匠铺子多为“老少炉”(丈夫掌钳,妻子拉火,儿子抡锤)、同辈炉、亲友炉。20世纪50年代初统计,章丘境内人口为73万,约有38万人以打铁养家糊口。有一首童谣唱道:“毛嫩小子学打铁,挣了零钱腰里掖;回家塞给二爹娘,赶集籴粮不挨饿。”

打铁这一行,虽说是苦力营生,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谁也离不开铁器,到处都有生意可做。全部行头只有一辆二把手小车,上载一个风箱、一个砧子,外加三把钳子、两把锤,还有行李铺盖、锅碗瓢盆……就可以组成一个流动的“小工厂”。每进一村,选一街头或要路,就地盘炉,锤子一响就能开工。铁匠做饭不用专门炉灶,加夜工不用照明,有道是“南京到北京,打铁不点灯”。

章丘不仅铁匠多,而且出了许多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清光绪年间的李朝贞(埠村镇徘徊村人)打制的镰刀(人称徘徊镰)深受农民喜爱,通过胶济铁路运输,行销于河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一时为全国“镰刀之最”。同代人袁斗宝(相公镇袁庄村人)打造的创地板镢,因好使耐用而远近闻名,也是通过火车运往省内外,畅销不衰。为了谋生,还有一些铁匠四处云游、八方流浪,到外地“打跑铁”,他们从章丘站坐火车,奔胶东、上河北、下鲁西、闯关东,约占铁匠人数的3/5。

流落异乡的章丘铁匠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制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名牌产品。如号称北方“刃具之最”、历经200年不衰的青州刘家“大三剪刀”,其创始人刘恒清原籍即章丘。

1938年以后,章丘铁匠大部分搭伙为伍,投入军工生产,为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生产兵器。桑园刘家章师傅手艺绝妙、威望高,他组织了30多盘红炉,为章丘武工队制造“五七”快枪、掷弹筒,仅1个月的工夫便生产出160支“捷克式”快枪、45支“马步枪”等;袁庄师傅袁绍德资历老、人缘好,他一人便召集了160余名铁匠师傅,利用土方妙法,凭借手工人力,生产出“挂牌撸子”(短枪)、转盘机枪;东沟头村的解统斌师傅秘密建立了地下造枪厂,在一无图纸参照、二缺机械设备的简陋车间里,神奇地生产出小型迫击炮、“三八式”大盖枪……像这样隐藏身份的军工铁匠,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及时的援助和坚定的保障。

1949年以前,一踏入章丘,几乎是村村锤头响,仿佛进入了一个别有天地的铁匠世界。新中国成立后,铁匠以村为单位组建铁业合作社,全县共有780余个,成为恢复和壮大农业生产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后来,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章丘铁匠大军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组织体制由“社”变“厂”,生产方式由纯体力劳动变成了机械加工,铁匠师傅的称谓也由“打铁匠”改为“亦工亦农”职工。

章丘铁匠和章丘站、胶济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谋生、创大业,他们坐火车四方奔走,有的远涉重洋徙履异域。他们打制的铁器通过铁路畅销全国,他们的名声也随着蜿蜒的铁道线传播,享誉国内外。

本文图片由张汝峰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