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书房是我的根和巢

2016-01-21 07:57:4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赵伟东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书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没什么喜好,只是喜好读书。读书需要环境,构建书房就成为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靠祖宗遗泽而坐拥书房是不可能的。我的第一个书房是大学毕业后建在父母家的。为了建好书房,我费了不少心思。书柜书桌是旧家具改造的。至于书,那也是好些年的积攒。不仅要有买书不买肉的精神,而且要腿勤、嘴勤、脑勤。在旧货交易市尝旧书摊的凶杀、艳情之类的书堆背后,我往往能觅着一两本心爱的旧版书籍。他人弃之如敝履,我得之如珍宝。

书房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是读书人的根和巢,也是读书人赖以吃饭的工具。见识浅了,需要补充一点,到书房去,那里有能教人借古鉴今的人情世理;心里烦了,需要解脱一下,那里有直上云霄的仙风道骨;身心累了,需要放松一下,那里有赏心悦目的景物风光。在书房里可以放松地阅读思考,书房足以让人天马行空。

靠着平日积累,我大学毕业后建在父母家的书房有一千多册藏书。因为我在校读书时可支配的钱太少,所以购买的书籍都是自己真心喜欢的。这些书陪伴了我很多年,我舍不得送人,更舍不得丢弃,因此很多时候它们随我一道颠沛流离,四海为家。

1996年,我参加铁路工作后,先后在荆门、襄阳、武汉、北京、麻城工作。因为工作流动的原因,我呆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充裕。好多时候,我在异地,在路上。无论到哪个地方,我总要捎带上几箱书,迅速构建新的书房。存书的位置,有时是单身宿舍的一角,有时是临时借来的书架,有时甚至在我的床上。在卧室中读书是件惬意的事情,看累了顺势躺下休息一会儿,有了精神再继续读写。这种方式能将阅读、写作与休息有机结合为一体。

2001年,我在湖北襄阳安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我的书从父母在荆门的家里往襄阳搬。我从荆门往襄阳搬家时,总共有21只箱子,其中16只箱子装书,5只箱子装日常用品。2005年,我从襄阳到武汉上班,几百本喜爱的书都蜗居在纸箱或蛇皮袋内。因为武汉的单身宿舍面积有限,我只好将它们塞在床下或直接铺到床板上。

2015年7月,我离开武汉到鄂东的麻城上班。大部分书留在武汉,小部分书被我带到麻城。我随身携带的都是在麻城很难找到,也是我难以割舍的。这些书被我从武汉带到麻城所在的大别山区,我自己留在单身宿舍一部分,还有一部分送给了沿线的偏僻小站,希望这些书能照亮更多一线职工的内心。

书读多了,写作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些年,我坚持写作,慢慢积累了一些成果。最近5年内,我厚积薄发,出了两本书,发表了几百篇文章。目前我还在筹划新书的写作,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写作,越写我越知道怎么写。文章越写越流畅,越写越接近自己的梦想。

写作,促使我读更多的书。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神交于孔子、孟子这样的儒学圣贤,又有老子、庄子这样的道家鼻祖;既有孙武、孙膑这样的军事家,又有唐宗宋祖这样的政治家;既有左丘明、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又有王羲之、李白、杜甫、曹雪芹这样的艺术巨匠,还有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世纪伟人。

读着读着,我受益匪浅。我从 《论语》中学习中国人思维的智慧,从《老子》中获取治疗心病的良方,从 《史记》中感受历史的庄严,从哲学经典文献里学习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优秀小说里洞察人生百态。我常想,读书的人不寂寞,寂寞的人要读书。我家有2000册藏书,少说我也有100个朋友。在我感到寂寞之时,会有100个乐于助人的真心朋友陪伴着我。他们让我内心充盈,乐此不疲。

因为读书,建好书房永远是我生活安定后的第一梦想。在武汉安居后,我家的书房是我用心最多的地方。我在书房呆的时间最多。只要我在家,我会安静地在书房里品茗、读书、听音乐。

如果说有遗憾的话,是我一直在路上。因为铁路点多线长、流动分散的原因,我呆在家中的时间并不多。好多时候,我在添乘的列车上,在沿线的车间、班组里。因为在路上,我的书房也经历着很多变化。我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里存放了很多电子书,随时都可以阅读。另外,我有很多有声读物,听着听着,比纯粹呆在书房里获得更多的听觉享受。

这样一来,实际上我有三个书房:家中、单位宿舍和我随身携带的电子读物里。一个小小的硬盘,实际上藏书量已超过了我纸质藏书量的总和。

如今在我武汉的家里,书房总算固定下来。因为我不常在家的原因,我的书房成了我儿子练习书法的 “演兵潮。他在我书房里挥毫泼墨,不断积累着文化素养,一天天成长。我想,书房不仅是属于我的,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这才是书房的价值所在。

就职于麻城车务段,铁路作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