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勇
胶济铁路,这条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铁路,最初,竟然源于一个外国人的脚步,他的名字叫李希霍芬,德国著名地理、地质学家。他到山东实地考察,在考察中发现了宝贵的资源:煤矿。修建一条铁路的想法就由这一发现诞生了。当时他的想法是: “从胶州到潍县的路很平坦,人们可以在那里,而不是在芝罘找到一条铁路的起点。”
用一种比喻的说法,这条铁路的真正起点,是李希霍芬的脑海。对于一个田野考察的学者而言,这个想法,也仅仅是想法而已。因为当时无权无势的他,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在中国推动这件事儿。
因缘际会,一个学者的想法,变成了一个国家的行动。试想,假如李希霍芬没有踏上山东,山东的历史或许将要重写,胶济铁路也就不可能以这种方式修建,此后由这条铁路引发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或许就不可能发生,或者说不可能以后来这种方式发生。
比如戊戌变法。 “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康有为积极上书光绪皇帝, “因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并于1898年——戊戌年借助德军在即墨毁坏孔子像之事,策动第二次 “公车上书”,推动戊戌变法。 “胶州湾事件”成为1898年戊戌变法的导火索。
比如济南开埠。德国依靠铁路开疆拓土,山东巡抚周馥和直隶总督袁世凯秘密运筹,在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前夕,济南、潍县、周村三地自开商埠,把自主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比如日德战争。日本对青岛及胶济铁路垂涎已久,1914年趁德国陷入欧战 (一战)无力东顾之机对德宣战,打败德国,占领了梦寐以求的青岛及胶济铁路,此后把开战之前许下的 “交还中国”的诺言抛诸脑后,强行霸占青岛及胶济铁路达8年之久。
中国方面积极谋求收回。没想到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列强却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让与日本,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拒绝签字,山东问题成为悬案,直到1922年2月结束的华盛顿会议上才得以解决,决定青岛和胶济铁路由中国政府赎回。1923年1月1日,胶济铁路终于回到中国的怀抱。
筹款赎路,再一次点燃中国民众的爱国激情,而政局的动荡、政府信用的缺失,让民众的热情降至冰点,以至于轰轰烈烈的筹款赎路运动,最终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令人不胜唏嘘。
被迫交出胶济铁路之后,日本政府并不甘心,1928年趁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之际,借口保护日侨,先后三次出兵山东,期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济南惨案”,重新霸占胶济铁路达一年之久。自然,在谈判桌上,中日双方又免不了一番唇枪舌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暂时还没被日军占领的胶济铁路,成了许多人辗转流亡的 “生命线”。他们中,有梁实秋、罗隆基、陈寅恽沈从文、杨振声、朱光潜、吴宓、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学者,还有当时的北平首脑、后来成为抗战名将的张自忠。不过,当时的他却顶着 “汉奸”的骂名,百口莫辩。这时的胶济铁路,写满了栖遑、悲凉、辛酸和无奈。
八年抗战,中国军民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打击侵略者的壮歌,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胶济铁路沿线上演。
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又起,胶济铁路再次深陷战火。
一条不足400公里的铁路,看似冷冰冰的钢轨,经历过多少血与火,承载着多少伤与痛。当我触摸着胶济铁路陈列馆保留至今的百年钢轨时,仿佛触摸着渗透到钢轨深处的百年往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条饱经沧桑的铁路才算从战火中脱身。1953年,它承担起一项神秘重任:运送一块重达百吨的巨石。这块巨石出自青岛浮山,通过胶济铁路小心翼翼运到北京,如今伫立在天安门广常它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
改革开放之后,胶济铁路发展迅猛。铁路先后实施了电气化改造,完成了六次大提速,开行了动车组,如今的胶济铁路与通车初期12个小时的行程不可同日而语,真是 “天翻地覆慨而慷”。
胶济铁路是一部大书, 《图说胶济铁路故事》 (上中下)便是一套跨越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的大书。这部大书,写满百年风雨沧桑,有列强欺凌,有军阀混战……抽取任何一个事件,都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深深回味。 《图说胶济铁路故事》就是在 “大历史”中讲述一些有趣的 “小故事”。
追溯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在。当我们走得太快时,应该停下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灵魂的根在哪里?在历史深处。对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一种正确态度。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