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报纸上看到一首词,词牌名为《蝶恋花》,题目为七夕,读了才发现,词写的不对其字数,句式并不配词牌名,真正的词牌名应为《鹊桥仙》。不知道是作者有意还是无意,还是不懂。再看内容既无真情可言,而且表达上也浅能见底,捉襟见肘。且不说,借这个体裁表达情感,评古论今了,就连自己的一点想法和心声也难以表达出来。如此等作法,就如同拿词来消遣娱乐,借古典文化来开玩笑,这样的词,我看不填也罢。说起宋词,它成于唐末,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我国文化史上,除了唐诗,恐怕也没有什么可与之媲美了。虽与曲齐名,但在艺术感染力上,曲恐怕要稍逊风骚。对于词的创作,不论是填词还是创词,说容易其实也容易,说难也难。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凑字,凑句,无论怎样,都有一定的套路和约束。可是要真的东拼西凑的话,那填出来词不达意,未免太机械了。对于只专注于字句而忽略了最本能的情感,在词坛上可谓一大忌!这样的词外表华丽,形如八宝楼阁,内容空洞,更经不起推敲,这类词在词坛上绝不会流传很广。而对于词的情感来说,一篇词作的灵魂真正动人、感人、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词中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可与人产生共鸣的真情实感。做词跟做人一样,太注重外表,可能会丢失本心,古人最崇尚的是对内的修养。所以说,并不是随意捏造,拼凑几行字就是词,假如你这样认为,那你就太小看词了。王国维对古典的评论甚是精妙,他认为作词要的是一种心态和境界,是一种心灵和自然的融合,受世间万物的感染而抒发的一种感情倾向,并不是一些好的词句可以代替的。如宋词两大派,豪放和婉约一样,他们只是在情感倾向上有差异,而导致词风的截然不同。其实对于古人来说,欲达到某种境界也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更不用说生活在金钱社会中的潮人了。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对古典艺术的追求,要是真喜欢,就应该真心去领会,沐浴在词的琼浆玉液中,感受其魅力所在,是一大乐事。境界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读写,领悟。但由于悟的深度和角度不同,我们很难再感受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的黄沙大漠。韦庄写过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此句也是意境开阔,虽说写江南景色的很多,但其清新脱俗,恐怕也只有韦庄一人可以领悟到了。学,就要学以致用,学而不用,就有点过于形式了,形式化的东西是不能博得人们的青睐和赞赏的。不懂词就不要填词,等你真正懂时就不会费尽心机的填词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