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宏来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科举选士几乎是遴选各级人才的必经之路。而被历朝历代钦点的经典书目,又都离不开 “四书”和 “五经”。我的塾师认为,尽管科举制已于清末废弃,但因其曾与经典教材有所关联,所以还必须向塾生讲个一清二楚。因此,科举制度对我们这些老塾生来说,也早就略知一二了。

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虽不尽相同,却基本上大同小异。其中,尤以明、清两代最为规范。在这儿,我得首先向您介绍一下什么叫秀才、举人、贡生和进士。

秀才,别名 “茂才”,惯称 “相公”。唐代初期曾设秀才科,后来逐渐废弃,泛称 “一般儒生”。直至明、清两代,又明文规定只有具备秀才资质,才能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只有具备举人资质才能考取贡生,只有具备贡生资质才能考取进士,于是朝廷对考取秀才的 “童试”极为重视。当年,不论年龄大小,凡参加童试者,一律泛称 “童生”,录取后尊称 “库生”。当时,秀才又有懔生、增生和附生之分,对成绩最为优秀的懔生,朝廷还按月发放粮食给养。但凡取得秀才资格者,均可继续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明、清两代正规的科举考试,计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乡试又称 “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府举行一次,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萌生、官生等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试,对前十名被录取的举人皆有冠称,第一名为 “解元”,第二名称 “亚元”,中举后即可进入官场,一般均可出任知县等官职;举人考取贡生的会试,又称 “春闱”,一般都是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多选在京城礼部,中榜者称 “贡士”,第一名尊称 “会元”。而在明、清两代,贡生的名目也不尽相同,明代谓之 “选贡” “岁贡” “恩贡”和 “细贡”,清代泛称 “拔贡” “副贡” “优贡”和 “例贡”,其别称谓之“明经”;由贡生参考进士的廷试,历属科举制的最高一级考试,因为皇上亲临宫中殿廷主考策问,故有 “殿试”之称。此举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直至明清,均为常制。

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尊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对三甲又分别赐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合称 “三鼎甲”。若同一人能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能列居榜首,便可享有 “连中三元”之誉。据塾师告知,在我国古代共有状元551名,第一位是唐代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名为清代光绪三十年 (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

谈及状元一说,笔者还不得不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状元,她就是天资聪颖的傅善祥。当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开科取士时,破例允许女子报名应试,在二百多位出色的女生员中,她一举夺魁,成为当之无愧的女状元,至今仍彪炳史册。

另据史书记载,在我国长逾千年的科举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多达九万八千余人,白居易、韩愈、苏轼和司马光等均在其列。关于历朝历代科举考试的选题范围,基本上都以 “四书” “五经”取士。明清之际,尤重八股文。这种体例,以南宋朱熹编著的《四书集注》为准,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束股、后股共计八部分组成。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认为“形式呆板,束缚思想”者居多,遂于清末废弃。

在科举考试一则中,尚有 “武状元”和 “科举四宴”一说。我国古代的武举制度始于唐朝,至清末废止。难能可贵的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于武科举的实施,也为具有高超武术技艺的普通平民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在历史上,因为成了武状元,继而成为高级武官者大有人在;科举四宴,是朝廷为科举中的士子专门举办的盛宴。为新科举子举办的盛宴叫 “鹿鸣宴”,始于唐朝,沿至明清;为武科乡试士子举办的盛宴叫 “鹰扬宴”,鹰扬即鹰飞之意;为新科进士举办的盛宴叫 “琼林宴”,元、明、清称“恩荣宴”;在武科殿试发榜后举办的盛宴叫 “会武宴”,规模之大,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