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图一为创作中的陈阳

图二、三、四、五为《工地组画之车·人·夜》

眼前的陈阳眉清目秀、气质沉静,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透着灵气。认识陈阳,是从他的绘画作品开始的,这个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油画系的年轻人,现就职鹰潭工务机械段,以其丙烯画作品《工地组画之车·人·夜》的写实创作,受到路内外关注,被誉为“职工画家”。

晴朗的天空下,笔直的钢轨上,一辆辆设备精良的车辆在忠实地履行着它们的职责:瞧,钢轨打磨车,这只庞然大物,它以消除钢轨病害、提高列车平稳性和舒适度、延长钢轨使用寿命为己任;大修列车,主要用来更换钢轨、轨枕,收集扣件和旧轨枕,效率为每小时完成500米;配砟整形车,被称作 “线路的美容师”,它负责对道床进行配砟和道床外观整形,将轨面清扫的道砟进行收集、储存和回填;风动卸砟车,通过风动控制系统开卸砟车边门作业,使线路石砟均匀、饱满,提高列车运行稳定性……与这些 “高大上”的设备相比,最生动、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那些平凡的修路人,不论春夏秋冬,他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哪里需要,他们就在哪里安家。多少个寒冬酷暑,多少个日月星辰,在闽赣两省的铁道线上,处处留下了“大机人”的身影,他们以 “一毫不差,质量至上”为宗旨,让养护后的铁路闪闪发光。这是陈阳创作的 《工地组画》给人们展现的内容和意境。

《工地组画》共有一组12幅图,这些绘画作品色调统一,以 “大机人”工作服的色彩——橘红色为主基调,暖暖的橘色分布于各种车辆的车身上、夕阳西下远处天空中的那一抹晚霞中,还有“大机人”泛着黝黑的皮肤上,色彩深浅错落,12幅作品用钢笔勾勒出基本线条,简洁、清晰、有力度,画面质朴中透着唯美,简洁中呈现出一种厚重感。

谈到 《工地组画》的创作,陈阳说,鹰潭工务机械段大型养路机械设备多、职工夜间施工作业多、施工条件很艰苦,由于常年跟工友们在一起工作,他才有了这组作品的创作灵感。

陈阳的创作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学院时期的创作,一个是工作时期的创作。2005年10月,陈阳到段里报到、上班,他被分配干线路工。铁路工务部门的线路工,是一个劳动强度很大的工种,在同工友们一道工作的时候,工友们皮肤上渗出的汗珠、衣服上沾满的油渍,让陈阳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他内心奔涌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灵感——这才是他真正想要去记录的。2007年,他用了半年时间,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一幅2.2米×1.6米的丙烯画 《工地日记》。从喜欢、模仿陈丹青,到 《工地日记》的问世,陈阳的创作找到了方向,开始接地气了!

“学院教给了我创作的技法,工作给了我创作的灵感!”陈阳说。在鹰潭工务机械段工作的11年间,他先后做过线路工、材料工、计量钳工。他把这一段人生经历,看作是自己宝贵的人生财富。陈阳出生于铁路世家,从爷爷、父亲到他自己,三代人与铁路结缘。他说:“绘画创作本应该来源于生活,我已经把自己的创作方向定位在了铁路。”

为了创作出更多铁路题材的作品,陈阳会关注两年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 “大路画展”;他会利用春运跑车的机会,用速写的方式记录发生在车站候车室、列车上的故事,为自己的创作拓宽思路、积累素材。今年春运期间,他创作出 《春运中的大机人》 《春运车厢里的那些平凡事》等作品,在网络上流传,获得了高点击率。目前,他正在采用钢笔淡彩绘画的手法,创作 《工地组画之铁骨》。

焊轨车间,随着焊轨机轰鸣声的响起,只见钢花飞溅,火红的光束闪亮,映照在工友们神情专注的脸膛上,焊轨、预打磨、粗打磨……工友们一丝不苟的工作场景,被一旁的陈阳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段领导的支持下,他用了3天时间在现场跟班。目前,一组6张钢笔淡彩绘画作品 《工地组画之铁骨》正在创作中,不久即将问世。

陈阳说: “对于我来说,绘画就像呼吸,它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种呼吸必须植根于铁路这片沃土,才能创作出生动的、被大家认可的作品。”

置身于 “大机人”橘色的世界,陈阳用手中的画笔,正不断描绘铁路发展的绚丽图画。

本文图片由刘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