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雄

图为蒋建雄和妻子居住在尧告村。

我与尧告村结缘是2000年的事情。那年五一节当天,摄影朋友、融水苗族自治县文联主席吴顺军,引我与喜欢摄影的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医师韦耀方相识,并于5月2日同往韦耀方的家乡——本县的杆洞乡尧告村摄影。那次活动给我留下难忘记忆的,不仅仅是尧告村的古老村寨,也不仅仅是可爱可亲的苗瑶同胞,还有本人因劳累引发痔疮,以后又因此患上了尿毒症。坚持两天后,实在撑不住而中途退出摄影,赶回柳州治疗。

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摄影,几乎年年都要到尧告村。随着接触、了解的深入,我对尧告村产生了情结,同时也萌生了持续性专题拍摄的念头。

与尧告村人相处,我和妻子熟悉、了解和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我们常常为他们所感动,也常常引起反思。感觉到在他们身上有许多珍贵的东西,包括原始的单纯、天生的质朴和与生俱来的平等。在他们身上有真诚,没有欺诈;有朴实,没有虚滑;有执着,没有颓废;有亲情,没有冷漠;有关爱,没有仇恨;有忍耐,没有暴力。他们性格特质是温和、是善良,处事原则是宽容、是礼让,因而能够营造友善、亲切的人际关系,维系稳定、安宁的交往环境,保持良好世风和高尚道德。尧告村人的心灵如同蓝天中的一朵朵白云,那样洁净、那样清爽。在尧告村的日子,我们被熏染、被洗礼,心灵深处被触动、被激荡,思想、精神被提振、被鼓舞。

与我们一样,在城市生活的人来到尧告村,会有某种隔世之感,觉得不可思议,怀疑时光似乎已经倒流;年轻人可能感到新鲜好奇;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时光的中老年人,会勾起对许多往事的美好记忆。

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们有关尧告村最早的照片是2000年拍摄的,连续下来超过10年。我们相信,做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就会天道酬勤,化茧成蝶的。如果带着功利心来做,那么很可能做不下去。因为它需要持续性关注、追踪、研究、记录,没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就搞不深、搞不透,也做不到系统性、完整性。功利心太重很难坚持到底。我们的研究和拍摄不是市场行为,而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文化活动,是因人文情怀激励所为,不是追求经济效益。我是尿毒症患者,身体状况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完全自费做这个专题,经济上有负担。如果不是自觉自愿的内在动力使然,实难心无旁骛地用数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计划把工作做完。

我们做这个专题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向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学习,尝试用“微型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和记录一个村庄;向刘树勇教授请教、学习,结构性地,系统、完整地实施一个专题的操作;向我们的拍摄对象苗瑶同胞学习,学习他们在艰难困苦面前的坚持精神、奋斗精神,是他们给我们力量,感动和推动我们完成这个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