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东

荆门城区向西,有一象山,集山、林、泉于一体,融儒、释、道为一家。道家创始人老子曾隐居于此,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讲学于斯,山脚下的唐安古寺曾香火旺盛。20年前,我在荆门读书。每天凌晨爬象山健身,诵诗赋美文。一来二去,对象山有了极深感情。

我这日登象山,是重阳后的凌晨。秋天的到来,让人觉得霜天寥落,四境肃然。环顾象山上下,或道观,或庙宇,或学堂,各色建筑高高低低,影影绰绰。近处是树,远处也是树,每棵树都姿致从容,神态各异。这些树静立着、舒展着,横横斜斜地伸向天空,显示着自然的仁慈与生命的庄重。

在树中穿行,一点都不觉得累。我喜欢这样的山路:模糊但不会迷路,看不清楚也能爬行。看起来是寂寞的,一路上却有花有草还有古树陪伴。我喜欢这样清冷的早晨:独行,无语,安定,能听见心跳的声音。孤独行走的时候,既能感到大自然的肃穆庄重,又能真实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尽管四周暂时黑暗,但我的内心却清明充盈,黑暗并不让人害怕。穿透林间即将明亮的天空,我的心境在拂晓之前通透空灵。这样的早晨,这样的环境,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沉醉在或澄澈或混沌的气场里,让我自然而然地感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本来面目。

象山于我,不仅是自然之山,也是文化之山。青少年时代的我,喜欢象山的自然。那时的象山,趣味多样。象山的古趣、雅趣、拙趣、野趣,能让少年无邪、青春灿烂。象山的文化多种多样,很难概括全面,这让中年的我费尽思量。道家的宗法自然、儒家的仁义孝悌、佛家的心无挂碍,象山都能体现。至于体现市民文化的广场舞,在象山脚下和象山之上也颇为常见。象山是什么?也许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座象山。此时的象山最合我意。凌晨登山,登高望远,山无繁嚣,清爽的感觉沁人肺腑。

这些年我读懂了自己。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往往是一条逶迤独行的道路,少有同行者或听到喝彩声,总得一人踟蹰独行。不论是为人还是做事,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静谧,把持淡泊方能成就自我。人的心性本来已够繁杂无序了,面对繁杂的世界不能任其躁动。

我爬象山,在思慕追寻古人步履时,总感到前贤在追求同一境界。这次登山我明白了,他们在向往 “清”趣。老子的清明虔静,陆九渊的清品高节,唐安古寺的清幽净洁,从不同层面阐述了象山文化的内涵,使 “清透”成为象山文化的内在特征。有道是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我登象山,天朗风清;旭日升时,雾清烟散。置身这清幽之境,才懂得万千韵致,才明白不虚此行。内心清静了,精神自由了,才有了“游心于物之初”的观感。

感谢象山,它的清幽,让我的心灵从容舒展,也让我思接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