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雨水洗礼过的柳江进德小镇,显得格外清新可人。
喜欢晨练的我第一次来到小镇唯一的一所小学门前,唯恐不让进,特地穿了一件写有“中铁七局”字样的短袖工作服。“师傅,我想去操场跑会步”。我小心翼翼地跟门口保安试探,“哦,你是来我们这里修铁路的吧,快进来吧,你们出门在外也不容易呢。”这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者,像是迎接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看来这件工作服还当了一回“绿色通行证”。
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油漆不断翻新的标语前,陆续有稍年长的老师加入到早跑的队伍,擦肩而过的刹那,不时会有人友好地向我点头微笑,作为一个铁路建设者的骄傲,伴着跑步的节奏激情涌动……
出校门时,几辆小面包车司机争先恐后地招呼着:“去拉堡(柳江县城)吗?”。从进德到拉堡是一段坑洼不平的沙石路,只要下雨,沿路全是积水,短短4公里的路程却要花费20多分钟。于是,小面包成了我们通往县城的重要交通工具。司机隔几天就会关切地向我们询问,“工程进行到哪里了”、“什么时间能通车”等等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是的,日夜盼望铁路早日通车,“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由铁路带公路,交通便利、出行方便,何尝不是每个居住在这个偏僻小镇的居民的梦想?何况,我们正修建的柳南客运专线是这里的第一条高铁,是柳州融入北部湾“1小时经济圈”的交通要隘。
项目部早点名后,已经有几辆挂有“桂”字头的车辆停在驻地门前。随着柳南线Ⅰ标左线铺通的节点工期日益临近,当地媒体倍加关注。这不,柳州日报、南国今报的记者纷纷赶来,这已是第二次赴现场采访了。
经过越野车两个多小时的坎坷颠簸,国内最先进的铺轨机——CPG500远远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路两边早已站满了好奇的村民,还有路基下面远望的群众。以前热火朝天施工的场景变成了如今壮观的围观场面:他们要亲眼解开这样一头“铁牛”是如何将原本几百人进行的铺轨施工变成只要十多人参与,并将铺轨和布枕同时作业并轻松搞定的疑团。
当了解到在柳州近期雷电交加的天气中,现场作业人员为保工期仍然坚持作业,一守就是10多个钟头时,记者采访几次哽咽,道出心中的不解:“你们作为工程人,后悔过吗?”,“再艰苦的工作必须得有人干,这里村民的期盼和你们的关注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做工程人我们无怨无悔!”
从工地返回驻地又是一路风尘。刚下车,看到一路小跑、拖着沉甸甸行李箱的中学生,身上没有漂亮的衣服,但眼睛里分明有着求知的渴望。他们就读的学校容纳了这里方圆五十公里的农村孩子入学,由于路况不好,路程遥远,大多由家长用摩托车半个月接送一次。十一二岁就离开父母,开始了独立的住校生活。想起跟他们一般大的儿子上学只需步行十分钟,吃住行仍在享受着家人细微的呵护,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境遇,城乡差别异乎寻常。
同样孤寂的夜,心情却明朗了许多。
不再为离开喧闹的城市,来到穷乡僻壤而懊恼,也不再为远离亲人而痛苦。想起铁路建设者每到一处,都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期盼和生机,四海为家、南征北战便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内涵。
正是有了我们这些执著奉献的员工艰辛付出,才会让一项项遍布五湖四海的工程冠以“鲁班奖”、“国优”、“部优”的光环,才会在中铁七局十周岁生日时羽翼渐丰,贮满飞翔的力量,以年生产突破150亿元的实力雄踞世界500强之林!
窗外传来钢琴大师肖邦的圆舞曲,这是对面中学晚自习的下课铃声,优美的旋律刺透静谧的夜晚,在即将沉睡的小镇夜空徘徊。小镇的一天,就在呼唤孩子们休息的音乐声中结束,而小镇未来的希望,却在悦耳的铃声中悄然蕴育……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