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盛大开幕。这是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联合承办的全国运动会。

开幕式上,智能机器人敲响了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句鑃,这是一种古代吴越地区特有的青铜打击乐器。随着一曲《彩云追月》的演奏,现场观众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梦幻对话。(光明日报 11月10日)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从蒸汽机车到高铁动车,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从“迢迢牵牛星,皎皎汉和女”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科技的发展迅速而高效,数字化生活进入了人们的日常,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推动着各行各业迅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将人们越发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技术性科技正覆盖至全世界。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作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将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已成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予妥善保护,深度传承与创新性利用,深度挖掘其深厚内蕴,旨在有效的巩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的灵魂和结晶。智能机器人敲响春秋战国特有的打击乐器,就是完美的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体现。尽管科技与传统看起来南辕北辙,实际上,他们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传统文化是科技创新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至今,上有古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口口相传,通过电影动画等形式再现。下到历朝历代,“谁家玉笛暗飞声”的笛,“锦瑟无端五十弦”的瑟,和“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箫,都可以和现代乐器配合。以古诗为歌词,配合现代曲风,一首《琵琶行》火遍大江南北。2024年春晚《山河诗长安》通过AR技术让李白重回长安。美学上,无论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书还是工笔,白描,重彩,写意的画,都为现代工业设计、艺术设计提供了东方美学灵感。 

科技创新也能更好的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3D扫描,数字修复建模,可有效还原古文物,避免破坏,提高精度。还有视频,VR等高科技,也能更直观的重现历史,给新一代全面的认知,数字敦煌,故宫文创,也打破了文化的边界,使传统文化不再是定格于书页上,停留于时间中的历史。

所以,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就如鸟之双翼,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然而,科技与传统的融合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当过度追求技术的提升,容易使人忽视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各种文化与商业捆绑,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时也容易让文化流于表面,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慢慢磨合和优化。

但不必担心,《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曾写过:“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揽人来搬木材,不要给人指派任务和工作,而且要教他们去渴望广袤无边的大海。”未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深入和普及,文化自信深入人心,会有越来越多人自发将传统文化应用于科技等各个领域,有文化的滋养,科技的加持,中华民族精神将稳稳站立于历史的浪潮中,中华民族凝聚的生命力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