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红》的旋律在黄土高原上响起,当赶牲灵的铃铛声与高铁的轰鸣声在时光中交汇,《三代人一条路》这部由西安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和西安房建公寓段联合策划拍摄,仅2分46秒的短视频,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画卷,以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感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将黄土地的红色记忆与高铁时代的现代化浪潮完美融合,书写了一曲跨越三代人的铁路史诗。作为一名铁路人,观后不禁心潮澎湃——这不仅是一部宣传片,更是我们身边人的故事,是我们亲手参与、亲眼见证的时代答卷。

叙事视角巧妙,以小见大。“00后职工”视角:选择一位土生土长的黄土高原后生作为叙述者,是整个片子最成功的决策之一。他既是这条铁路建设的参与者(西安房建公寓段职工),又是这片土地和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三代人故事的传承者。马毅鹏质朴醇厚的方言讲述,仿佛是黄土高原上的后生在娓娓道来自家的故事,真诚又亲切,既有代入感,又有权威性,能轻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真实感,更让情感的表达显得格外真诚、不做作。语言本身成为了画面的一部分,力量感强。

情感内核深刻,引发共鸣。“三代人,一条路”:既是主题,也是短片的灵魂。它将一条铁路的建设,升华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时代变迁史。爷爷:是赶牲灵的脚夫,赶着毛驴蜿蜒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从绥德到西安要跋涉14天,代表了过去的艰辛、漫长与无奈,是历史的底色。父亲:参与了包西铁路的建设,汗流浃背地一锨一锨浇筑铁路,绿皮火车的慢节奏虽比赶牲灵进了一步,却仍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那浸透汗水的背影,是工业时代铁路建设者的执着。“我”:终于穿上崭新的铁路服,守护着现代化的高铁站,见证着 “一小时直达”的便捷。不仅是个人身份的传承,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接过前辈接力棒的责任与荣光。《东方红》的旋律一响起,便瞬间唤起观众对黄土地红色历史的记忆,让个人家庭的变迁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情感的冲击力瞬间拉满。

视觉语言出色,画面感强。短片在镜头语言上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的画面进行巧妙的剪辑。通过对黄土高原地貌、陕北窑洞、老一辈人物沧桑的脸庞、赶着牲灵在弯弯绕绕的山间小道上奔波等元素符号的刻画,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沧桑感;而现代化的高铁站房、流线型的高铁车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穹顶灯光特写,让黄土地的红色底蕴与高铁的现代化气息相互碰撞、交融。使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新鲜感交织在一起,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与视觉张力,能瞬间击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民族自豪感。

主题升华自然,彰显价值。短片的落点非常高明:从个人到家国。它没有停留在企业的自我吹嘘上,而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故事,自然地将企业的建设成就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不仅讲述了铁路事业的发展历程,更挖掘了黄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从爷爷赶牲灵的艰辛,到父辈建设铁路的坚守,再到“我”手持工具在铜川站设备间检查给排水、站房马道的认真…三代人与一条路的故事,见证了“从十四天到一小时”的沧桑巨变。作为建设者和守护者,通过这部短片,不仅展现了西安局集团公司是工程的建造者,更是时代的记录者、历史的推动者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彰显了铁路人“代代相传、勇担使命”的精神,让企业形象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传递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总的来说,这部短视频,是一部关于传承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发展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黄土地红色记忆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的长画卷。它让我们看到,铁轨延伸的不仅是距离,更是三代人的梦想与希望;高铁飞驰的不仅是速度,更是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铁路人,我们必将继续守护好这条“钢铁巨龙”,让红色基因在钢轨上代代相传,让中国速度在黄土高原上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