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沪昆铁路犹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穿梭。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尚未完全穿透苗岭那如纱般的晨雾时,那低沉而又悠长的汽笛声响彻山谷,仿佛是大地在发出雄浑的呼喊。此时的我,正沿着父亲走过的那段路,一步一步地丈量着这看似无尽的光阴。

这个位于黔东南深山褶皱里的五等小站,规模不大,设施也不算完备,但它却如同父亲劳保服上第三颗铜纽扣一般,在漫长的岁月里,被时光慢慢摩挲,沁出了温润的包浆。它见证了无数列车的来来往往,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梦想与坚守。站台上,钢轨之间,蒲公英在肆意地疯长着,毛茸茸的种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每当看到这些蒲公英,我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五十年前。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男孩,总是追着火车留下的煤渣奔跑。在我眼中,父亲手中的捣镐、耙子,就像是春天里第一抹新绿,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而养护线路时发出的清脆声响,比侗寨里欢快的芦笙声还要动听,那是铁路特有的旋律。

寅时,整个世界还在沉睡之中,小站静静地枕着青灰色的雾霭,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股道间的红色信号灯光闪烁,就像未燃尽的烟头,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而又坚定的光芒。父亲那军用水壶里散发出来的姜茶香,始终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那是1978年,一场大雪席卷而来,两根钢轨被厚厚的积雪铺盖,铁路运输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父亲和同事们日夜奋战在一线,为了确保线路能够正常运转,他把水壶里的最后一口热茶喂给了冰冷的钢轨,而自己却只能啃着已经结冰的苞谷粑。那冰冷的苞谷粑在口中难以下咽,但父亲却毫无怨言,他的心中只有守护铁路的责任和使命。

童年时,我常与小伙伴们在路肩上嬉笑穿梭,即便岁月悠悠,依旧难以忘记,镌刻在记忆的最深处,成为记忆深处最温暖的片段。后来,我也成为了一名线路工,我的背包里总是备着两壶茶。一壶用来浇醒被晨霜覆盖的螺栓,让它们保持良好的状态;另一壶则是为了温热新职工们冻红的手指。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对这份工作充满了好奇和热情。那铁味十足的芬芳,瞬间沁入心肺,让我心旷神怡。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将父亲那一代铁路人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以挚爱笔触,精心绘就着燃情岁月。而追寻钢轨上的足迹,宛如碾压而成的千古诗篇,镌刻着无尽的故事与深情。我,作为接班父职的铁二代,对小站的情感,恰似山间潺潺溪流,绵远悠长,从童年的纯真岁月,流向少年的憧憬时光,小站早已成为我灵魂深处永不磨灭的记忆。

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带着火热的情愫,思绪仿佛从沉睡中悠然醒来,瞬间绽放出无怨无悔的梦幻世界。追寻钢轨上的足迹,思想火花肆意绽放,如同挣脱尘世束缚的精灵,自由奔放。澎湃的心、灵动的键盘,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点缀小站。

当暮色渐渐降临,为轨道镶上一层金边时,山货背篓在栅栏外一字排开,就像一片五彩斑斓的野花。小杨穿着橘色的工装,在线路上忙碌着。他的身影让我想起了他婚礼上那跳动的火塘,温暖而又热烈。新娘子精心绣制的腊梅,在弥漫着柴油味的空气中倔强地绽放,那坚韧的姿态,像极了我们在线路冻害区埋下的防胀轨观测桩,默默地守护着铁路的安全。老工长数道砟的姿势就像在数佛珠一样专注,每一颗道砟都仿佛承载着他的心血和汗水。而父亲当年在暴雨中跪听钢轨异响的身影,也渐渐与老工长的身影重合在一起,他们的身影都化作了道尺上跳动的数据,记录着线路的每一处细微变化。

春汛来临的时候,河水上涨,漫过了石砟。我穿着解放鞋走在铁轨旁,鞋底拓下的仿佛是八十年代的掌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那些被捣镐磨平的岁月,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在我的记事本里重新发芽。《西南铁道报》副刊上的铅字,就像是钢轨的另一种延伸,每一个标点都带着道钉锤的韵律,记录着铁路的发展与变迁,也记录着我们铁路人的奋斗与奉献。我悠然徜徉于燃情岁月春夏秋冬,品味无私奉献的细腻韵味,静心聆听两根琴弦般钢轨那悠扬的旋律;我站在苗岭侗乡之巅,探寻舍小家顾大家的传说,用心触摸那烙在钢轨上的印记;我还融入到丹小站人的记忆花海中留下欢声笑语。

追寻钢轨上的足迹,不同时刻,有着不同的美。晨雾缭绕间,钢轨若隐若现,恍若仙境降临;而至傍晚,夕阳如织,为钢轨勾勒出金边,熠熠生辉,美得令人窒息。那一刻,作为山区铁路人的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为钢轨拥有这般美景而骄傲。

厌倦了城市的喧嚣纷扰,渴望来一场与昨天的浪漫邂逅;我向往诗韵深厚的燃情岁月,想要探寻拥抱平凡的足迹;我热爱堆码文字,期待在情感交融中激发无限灵感,从此,踏上了执着无悔的追梦旅途。

燃情岁月,是我一生慷慨的馈赠,是爱路情感的深厚沉淀,是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而轨脉,时刻静候着我的寻觅、踏勘与倾心。我喜欢来一场浪漫之约,镌刻难忘时光,让这份美好,化作心间的永恒记忆。

信号机又转绿了,远方的光点渐次明亮。我知道高速列车掠过站台的瞬间,玻璃幕墙映出我的影子与岁月重叠,像两代铁路人的掌纹,终于合写成钢轨延伸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