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的养路工到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指导工长,38年来,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邰顺军守护线路安全的初心。“像钢轨一样直”“像道砟一样实”,困难任务他顶在前,言传身教,将坚守实干的精神传递下去。在沪昆铁路东段贵州境内苗岭侗乡铁道线上,他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为山区铁路安全畅通保驾

钢轨上的“听诊师”

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之上,铁路如一条条钢铁巨龙蜿蜒伸展,而在这钢铁脉络间,有着一群默默守护的人。天边才刚刚泛起鱼肚白,整个世界还沉浸在黎明前的静谧之中,临近退休、55岁的邰顺军就已经迈着坚定的步伐,踩着清晨的露水开始了一天的线路检查工作。他身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但依旧整洁的橘红马甲,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却丝毫掩盖不了他眼中那股专注与执着的光芒。

他俯身贴耳的姿势,像极了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为病人把脉。只不过,他的“病人”是那绵延千里、承载着无数人出行梦想的钢轨。他将耳朵轻轻贴在钢轨上,仿佛能听到钢轨细微的“心跳”和“呼吸”。每一声微弱的震动,每一丝不易察觉的异响,都逃不过他那敏锐的耳朵。

去年汛期,雨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般倾泻而下,整个大地都被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之中。铁路沿线的山体在雨水的浸泡下,变得异常脆弱。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邰顺军依旧坚守在巡线的岗位上。当他走到K1825+ 300米处时,那个标志性的俯身贴耳动作让他捕捉到了一丝异样的声音。那声音就像是钢轨在痛苦地“咳嗽”,他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山体滑坡的前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向段调度汇报情况,并组织人员进行紧急排查和防范。最终,由于他的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铁路安全事故,保障了列车的安全运行和沿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钢轨会‘咳嗽’,道岔会‘打喷嚏’。”他常常这样向徒弟们解释自己的绝活。在他眼中,钢轨和道岔就像是有生命的物体,它们会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来传达自己的“健康状况”。在200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冰灾中,整个铁路系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钢轨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列车无法正常运行,铁路运输陷入了瘫痪状态。邰顺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顾寒冷和危险,带领着抢险队员们日夜奋战在抢险一线。在寒冷的冬天,一趟又一趟地为线路扫雪。长时间的劳作让他的双手被冻裂,鲜血直流。但他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在抢险记录本上按下了一个个血手樱这些血手印,成为了他无私奉献和英勇无畏精神的永恒见证。

毫米间的“绣花工”

在邰顺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他总结的《零误差操作规范》日记本。这本日记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页面也因为反复翻阅而变得有些毛糙。翻开这日记本,密密麻麻的修订笔记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却又意义非凡的故事。

沪昆线东段贵州境内小半径曲线磨耗难题一直是困扰铁路工务系统的一块“硬骨头”。小半径曲线处的钢轨由于列车频繁转弯,受到的摩擦力和冲击力更大,磨损速度比普通路段要快得多。这不仅影响了列车的运行安全,也增加了铁路维护的成本。为了攻克这个难题,邰顺军带领着他的团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他们连续37天蹲守在现场,不顾风吹日晒、蚊虫叮咬,日夜监测钢轨的磨损情况。他们对每一个数据都进行了反复的分析和研究,对每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都进行了尝试和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邰顺军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绣花工”,在毫米之间精心雕琢。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每一个数据的变化、每一处钢轨的磨损痕迹,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研发出了“三维定位法”。这种方法将轨距误差控制在0.3毫米,这是一个何等惊人的精度!相当于在百米跑道上只允许出现一枚硬币的偏差。这个成果不仅为铁路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铁路工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区的黑板报上,“邰氏精度”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四个大字背后,是邰顺军38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夏天,烈日炎炎,轨温常常超过50℃,滚烫的钢轨仿佛要将人烫伤。但邰顺军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一丝不苟地完成全部检测任务才肯喝水。他的汗水湿透了工作服,贴在身上难受极了,但他丝毫不在意。寒冬腊月,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整个世界都被冰雪覆盖。邰顺军总是把最艰难的路段巡检任务留给自己,从不退缩,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敬业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

民心路上的“筑桥人”

2013年,邰顺军的生活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在那件沾着机油味的工作服外,多了一枚闪耀着光芒的人大代表证。这枚证件,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那一刻起,他的肩上又多了一份为人民发声、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

他的工具包里从此多了三样宝贝:民情日记本、钢卷尺和老花镜。他带着这些宝贝,穿梭在铁路沿线的各个村庄和社区。他用民情日记本记录下群众的每一个诉求和建议,用钢卷尺丈量着铁路与人民生活的距离,用老花镜仔细阅读每一份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文件和资料。

有一次,他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一些留守儿童为了上学,不得不冒险穿越铁路。铁路上飞驰而过的列车就像一头头凶猛的野兽,随时可能威胁到孩子们的生命安全。邰顺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立刻行动起来,深入了解情况,收集相关数据。他拿着钢卷尺,沿着铁路线仔细测量,绘制出了详细的防护网建设方案。他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和资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防护网建设方案在三个月内就落地实施了。32处“生命护栏”像一道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孩子们的上学路。孩子们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穿越铁路了,他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民生建议要像检修道岔,既要有全局视野,又要能发现毫米级的隐患。”这是邰顺军常说的一句话。在他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任期内,他提出了18件建议,其中很多都转化为了政策。《工务系统岗位优化方案》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个方案充分考虑了一线职工的实际需求,对工务系统的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通过这个方案的实施,一线职工终于能按时吃上热乎饭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沿线的村民们都说:“邰代表修的不仅是铁路,更是心路。”他用自己的行动架起了一座连接铁路与人民、政府与群众的“民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