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来北京读书时,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北京大学一个叫野草的地下书店淘书。那天,我在齐刷刷的书架上扫了一圈,眼光越过一部部厚厚的哲学专著,最后落在了一本薄薄的小书上:《人生的亲证》,作者泰戈尔。充满诗意而又不乏深度的表达让我感受到一种柔和中隐含的力量,到现在,我依然记得沉浸其中的喜悦,仿佛看到生命在漫漫征程中的思索与豁然贯通后的明澈,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大鸟,飞越千山万水后突然振翅,划过明净的高空,冲出了天际。大学期间读《诗人哲学家》时,那文字同样变成了画面:一个烧得通红的壁炉,火苗在里面肆意跳跃,红光笼罩了一切,也映红了坐在旁边冷静思考的哲学家的脸庞。

常年和文字打交道,脑海中常常冒出这样的问题:一种思想,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付之成文,让它进入他人的视野,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获得更丰富的意义生成?面对海量信息,到底应该打开怎样的精神空间,与之进行一场隐匿你我之后的酣畅淋漓的对话?大概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而那些时隔多年仍然让我们怀念的书、那些曾在我们内心掀起惊涛骇浪的阅读体验,都值得珍视。因为不知不觉间,那些文字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中,塑造出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精神世界。赵元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