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虽是对企业提出的,但同样适用于文字从业者。一篇文章的构思、撰写、打磨、出版最终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这一过程同样饱含着“文者”的“匠心情怀”。
好“文”如好“品”,一个产品的优劣,其产品构思和设计理念决定了它“灵魂”的高度。“苹果”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就是因为它全新的产品构思和独特的设计理念,作为信息科技的领头羊,乔布斯带领他的团队将科技改变生活这一理念演绎到了极致。同样,作“文”也是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有好的创意便会使人眼前一亮。这就需要作者奇思妙想,匠心独运。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写好一篇文章,仅仅有一个好的构思还远远不够,还要作者俯下身子、沉下心去、亲身体验。贾平凹在写作长篇小说《高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他在动笔前曾深入西安的大街小巷,甚至长期“蹲守”垃圾山,见到了很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正是因为他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才铸就了小说《高兴》的名噪一时。同样,陕西另一位作家路遥,在写《平凡世界》的时候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前期准备,带两大箱书籍和资料到铜川矿务局现场体验生活,历经一年多时间的痛苦煎熬才完成了《平凡世界》第一部的初稿。如果说,一位作者,没有精卫填海般的坚强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实践出真知,精雕出珍品。一篇文章出稿,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反复推敲、精雕细琢。传说诗人贾岛对文字的推敲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 一次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时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反复复想了半天也没有确定下来,于是就在驴背上反复吟诵,并不停地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后被大文学家韩愈出巡时碰到,几经询问才知道,原来他在为一“字”苦恼,韩愈思考了一会儿,对贾岛说,我看用“敲”字好,贾岛遂采纳。正是因为诗人的这种几近苛刻,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才有了后来流传于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佳句。
“十月怀胎娘遭难,一朝落地心难宽”。文章几经打磨,终要“出炉”了,但此时作者心里忐忑的石头还没有落地,就像瓷器厂里的老匠人一样,刚刚从炉窑里端出自己心爱的作品,总担心哪里出了纰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面对一篇新作,作者本人心理又是极其脆弱的,就像母亲极溺爱自己新生的幼儿一样,生怕磕了、绊了,也极厌恶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指手画脚,所以,迟迟难以交稿,总想揣在怀里捂上几捂,暖上几宿,还自我安慰道:长大了的闺女总得嫁人,但,仍有一种养女十年苦,终嫁他人妇的酸楚。一名文字工作者,对待文字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心生爱怜、精心照料,不愁长不出好苗,结不出善果。
“工匠精神,魂在匠心”。作为一名文字从业者,只有心无旁骛、臻于至精的追求,才能创作出脍炙人口、巧夺天工的作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