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浙泉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这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叫 《走西口》。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明清以来规模最大的3次人口迁徙活动。所谓西口,是相对于其东边不远的张家口在方向和位置上的称呼,其实它叫杀虎口,位于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毗邻的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此 “二口”皆为旧时由内地通向坝上 (历史俗称,因地势突高,形似大坝)草原及内蒙古乃至库伦 (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长城关隘,因此素有 “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之说。
走西口也叫走口外。清朝初年,由于常年战乱,晋北、陕北地区本已贫瘠的土地更加荒芜,大批破产农民背井离乡, “走西口,去归化,觅食求生”成为当时很多人的无奈选择,后来但凡遭遇天灾人祸,众多百姓为生计所迫,便到内蒙古草原寻找活路。
从清朝晚期至20世纪30年代初,政府推行 “移民实边”政策,鼓励 “口里”的汉民赴 “口外”定居耕牧。没有铁路时,逃荒的人只能经杀虎口去往内蒙古。京张铁路1914年修到大同、1923年通到包头 (谓京绥铁路,1928年6月随着北京更名北平而改称平绥铁路)不久,正值北方农村经济日趋衰落,而西北一带地广人稀,亟待开发,内地农民迫于生计,赴西北谋生者日渐增多。京绥铁路通车,改变了历年赴内蒙古的“出口”,人们不必辗转奔波经杀虎口而长途跋涉,凡火车路过的张家口、天镇、阳高、大同等大小车站,皆可登乘火车而进入内蒙古,随意在平地泉 (今集宁)、归绥 (今呼和浩特)、包头等地落脚,从而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
1925年,北洋政府交通部为利于移民,曾制订规划,指定由京绥铁路局发售移民减价票;但因连年军阀混战,该路忙于运兵,而导致收入锐减,不久外患频仍,内弊丛生,更令局方债台高筑,故而发售移民减价票成为一纸空文。
到了1933年6月,沈昌被派任平绥铁路局局长。为 “振兴路务”,他主持制订了包括恢复发售移民减价票的 “复兴规划”,而此时国内开发西北声浪日趋高涨,平绥铁路此举无疑顺应潮流。
1934年11月和次年1月,平绥铁路当局重新修订移民减价票发售办法,经核准后,于当年执行。办法规定,移民减价票发售日期由每年2月20日起,至4月20日止。票价:成人按普通三等车票之四成核收现款;12岁以上、20岁以下者减半;移民之母、妻及不满12岁之子女,一律免票。
为了广泛宣传优待移民乘车的章程,1935年2月24日,平绥铁路局函致冀、豫、鲁、晋、绥 (绥远,1954年撤省)诸省政府,附送该路移民减价规则,请通饬所属,予以公布;并附函绥远省各垦务机关,对前来该省之移民妥为照料、安置。
平绥铁路优待移民乘车之举,起到了分流的作用,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杀虎口通道,这对拯救灾民于水火之中以及促进西北之开发,从主观到客观,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