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个地道的山里人,在内心深处是不愿别人称自己为“山里人”的,归根结底源于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对于生地的自卑,尽管山区的自然差异在一天天的人为改变,但落后的心结却久久不能解开。在城市化建设的几十年里,商洛山区的小县小城有了林立的高楼,街市上的汽车也渐渐增多,然而比之于关中平原的富庶,山里人心底仍觉矮人一头,一双双怯怯的眼依然久久的望着,期待着能够平复内心沟壑的下一次改变。2003年的时候,一条扶山攀岭绵延而来的铁路线经过了山里的村村镇镇,轰鸣的汽笛使村里的鸡狗惊叫一片,道边、田涧成堆的山民伫立经久看着从自家贫瘠土地上驶过的第一列车,嘴里不禁胡乱的叫好。似乎在这一刻,他们和“山外人”一样的趾高气昂,得意的看着家门口的改变。
宁西铁路的建成通车带给山里人极大地恩惠,不仅满足了出行需求,也带去了一份可以慰藉心灵的自豪与平等,“山里人”从此告别了一个无轨和自卑的时代。如果非要找一个能够代表山里人精神自信的改变,我想是这条普通铁路的修建。也许有人会觉得难以理解,我想那是你不曾体味过群山环抱和沟岭的阻蔽。如今,宁西铁路已通车十余年了,复线也修建了,红妆粉饰的空调快客不知将多少山里人带之于四海,他们像禾苗感恩于雨露一样感恩铁路带给的一切。
然而,有一点却是奇怪的!在他们心里,感念最深的却是那早已容颜斑驳的绿皮通勤车7007/8,山里人亲切的称之为铁路“公交车”。它好似一条温顺的蛟龙,日上三竿便挺身进山,天微微亮就动身进城,成年累月往返于大都市西安和小县城商南之间,站站停车却从不知疲倦。山里的车站大多是小站,有坐落于山谷、有坐落于岭颠,快车虽至,但都呼啸而过,只有那斑驳的绿皮车像慈爱的母亲一样站站接送着来去的孩子。岁月越发浸染,山里人越发习惯它那夏日里摇曳的风扇,享受着它那冬日里煤炉的温暖,更有那远行列车所无法给予的熟悉的家的感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亘环在他们之间,竟成了一种长久的习惯。
不忘初心,方的始终。如今,时代业已习惯了高铁的风驰电掣与朝发夕至,寻常人家也在速度的权重下选择出行,似乎很少有人还会想起那悠缓的绿皮列车,有意无意间只当是了记忆。然而山里如今仍然走行这样的列车,山民对它仍然乐此不疲。但凡是日上竿头,在车上你会看见跨篮提包的山民,或是三五扎堆谈笑风生,或是与熟识的列车员说长论短,列车员似乎也有感于山民的淳朴与率真,竟不时的问东问西,偶尔过路的乘客竟也意外的张望许久……
只道是时过而不失本真,匆匆而不丢人情。独辟空间的乘客、注视手机定睛一路的行者,我想你们会是羡慕绿皮车上的山民的。世间人情是没有人愿意拒绝的,也没有理由拒绝。
我是山里人,我愿做一位温情的乘客。(赵志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