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如今依稀有些褪色,但还能忆起。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农村物质生活贫乏,但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别有一番风味。
五豆腊八二十三,过年还有七八天。进入农历腊月初五,时间变得越发恓惶。七沟八岔的山里人早早备齐木炭、香菇、木耳等山货土产蜂拥小镇,山坳坳里枯焦了一年,此刻终于可以撂下农具,大大方方的在集市上换些零钱,给婆姨、娃添身新衣,置办年货。平时冷冷清清的集镇一下变得热闹起来,年味渐渐浓了!
过了腊八,胡乱挖抓。此时,大人开始酿酒。酒是米酒。蒸了米饭,掺了酒曲,放在瓦罐里,捂到被子里,酒的香味越来越浓郁。开始长豆芽。挑出颗粒 饱满(浑浑的)的黄豆或绿豆,放在底子有小眼的瓦罐里,每日浇一次水,豆芽越长越壮实,越长越稀饭。开始做豆腐。将泡好的黄豆磨成浆,锅里煮开后,捯上自家(窝)的酸菜浆水,用纱布包严、压实,悄悄切一片,放在嘴里也是一种享受。开始割肉。今天是一个猪头,明天是一串猪肠子,后天是一块带膘的肥肉,挂在了墙壁上。杀猪匠此时格外志得意满,那刮了毛,吹了气,挂在架子下的大肥猪,分外绕眼。
腊月二十三,灶王要升天。这一日要打扫卫生,屋里屋外,墙壁墙角,进行一次大扫除。相传灶王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此日灶王爷升天,打扫了墙壁,就把灶王爷平日里记下的不好的帐目抹光了,要给灶王爷杀一只鸡,烧香表,献糖饼,把灶王爷嘴粘住,不便说话,免去家里一年的灾难。
腊月二十四,结婚老日子。进入腊月,只要逢双日子,不用请算命先生卜卦。谁家有娃未取的,那家有女待嫁的,两家提前商量好,找个媒人,两边一传话,则良辰吉日通知亲戚乡邻就把喜事办了。俗语云:瞎日子,好日子,二十四的老日子。
腊月二十九,家家蒸馍馍。眼看就要年三十了,最迟要在腊月二十九把馍蒸了。陕南人把馒头和包子统称为馍。包子有肉包子,粉条包子,萝卜丝儿包子,糖包子。也有豆沙包子,叫豆豆馍。也有包油炒的,加了糖的苞谷面,叫油油馍。也有啥都不放,纯面,馍顶用颜料蘸一个红点。馍蒸好,就着开水熬肉。然后,炸面花,用来招待人。
终于,万事俱备,除夕来。一般是大年三十早上吃蒸馍,红白萝卜疙瘩汤,凉拌豆芽,炒豆腐等。然后,贴春联。一般是红纸黑字,窄长条。三年内有亲人去世的贴绿纸黑字。贴在大门两侧门框上。门板上方贴门神,或贴小方块春联。也在院墙上贴个“满院春光”。在猪圈,鸡圈口,贴上“六畜兴旺”的小对联。灶上贴个“上天言好事,回宫呈吉祥”的小春联。午饭前放鞭炮,吃得越早越好,鞭炮响得越长越好,地下落一层的红炮皮,看着喜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包饺子守夜。扎(剁)好馅儿,一家人坐在火盆边,馅为瘦肉馅,手巧的包成元宝状,将洗净的铜钱或硬币包在饺子里,次日早谁吃到了,谁一年财源茂盛。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年味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洇润发酵,已浓郁醇厚为岁月的佳酿,青涩的童年记忆中,那时的年味真是原汁原味。年之味,亦是世之味,人之味,情之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