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与树比肩》封面及插图,冷冰提供

阿平

冷冰是我喜欢的一名作家,我曾经读过她不少的文章,她的文字里常常呈现透明的简洁,一种自然的和弦、一种知识的庞杂和辽阔、一种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一种情怀的温暖和悲悯。这次认真研读了她的散文集《与树比肩》(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更加强化了我的这种观点和认识。

《与树比肩》是冷冰散文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为我们走进她的精神世界建构了一条通道。散文这种文体创作的门槛极低,但要想达到一定的层次,却是极其不易的,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然后是思想的表达、精神的探索、情怀的呈现等。冷冰驾着新闻写作和诗歌写作的两个“轮子”一路前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种风格。新闻写作的训练,使她更重视细节的挖掘和事物真相的剖析,诗歌写作使她的散文充满诗意和灵动,不拘泥,不小气,而富有一种内在的质感。如《玉一样的米》这样写道:“玉米,缓缓念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嘴唇先微微簇起,复又平展开去,像轻轻亲吻一样。”轻缓、生动、自然的表达,简洁的文字有灵性、有诗意、有情感。再接下来的文字,舒缓中渐渐开朗起来,有温暖的叙述、有自然的抒情、有开阔的视野,其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起来。读这样的文字,首先是有趣、舒服、不累,其次,读完之后,能回味,并且味道禁得住咂摸再三。再次,合上书,你的心情是轻松的、自在的、不急不躁的。

散文这种文体,过去一直有一种说法叫形散神不散,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阶段性说法,也就是杨朔、秦牧时代是这样的,放到当今,这种理论显得过于拘谨。冷冰散文创作以文体和内容的多样性、实践性,呈现出了一种散文创作新模式,就是在创作的时候,心随着笔走,意在笔中,情在意间,暖在文字中流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根本不会去考虑,是不是形散了?神散了?不会过于注重理论。 比如她的《那年夏天》《坚韧是书写历史的刻刀》《抬望眼》《春之半》《屋脊上的风景》《寻找冯朔《夏至想起两个人》等,这些文章的文字里无不呈现出一种情怀、一种情绪的流淌、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探索。

冷冰,这名字听起来寒冷坚硬,但人却是极其温暖有趣、活泼大气,其笔下的文字继承了文人的特点,鲜活而味道十足,又满含烟火气,读起来不急不躁。一路娓娓道来,文字朴素,简洁中透出力量。作者与读者一起去体味人生况味,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暖寒凉热,一起在思想和风景里迷途往返,表现出了冷冰对文字、对思想性、对题材良好的驾驭能力和操控能力。

生活的点点滴滴结成文字,所感所悟所思皆为文章,《与树比肩》中的散文轻松、简短、有趣味,多为千字文,短则几百字,长则不超2000字,适合办公室休息和睡前阅读,适合星期天靠在阳光下的沙发上,或者夏天室外的大院林荫处,慢慢翻着,不一定要按顺序去读,信手散开来,随眼去读,一种休闲,一种快乐,一种自在,这样方能更好地读出文章的原味、文章的趣味来。

总之,《与树比肩》有着田园色彩的悠闲自得,又有着知识分子的雅致和趣味。

《与树比肩》是一本极为可爱的书,这可爱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书中的二十幅现代小插图,画风古朴,笔法简洁,趣味生动,读起来让人禁不住微笑、点头,叹为赏之,慨而述之。每幅画配合着文章,有简短的文字,言浅意深,意味深长。如《风骨与柔情》一文的插图是一棵竹子和笋,文字是这样的:“那雨很小,笋可借雨势扶摇直上。”《秋日写生帖》文章后面的插图是一棵秋天的树,文字是“把秋天的树当作花看”。

《与树比肩》是一本轻松、有趣又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书,读一读吧,一定会使你津液满口、齿唇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