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中喜

图为《人民铁军》第117期

《人民铁军》是铁道兵报纸发展史中的一个历史阶段。1948年7月5日,铁道纵队在哈尔滨成立。10月15日,《铁军》报在哈尔滨创刊。1949年8月13日,《铁军》更名为《铁军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报头。1950年2月25日,《铁军报》更名为《人民铁军》,由朱德同志亲笔题写报头。1954年1月1日,《人民铁军》再次更名为《铁道兵》,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报头。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5年后改制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铁道兵》先后更名为《铁道工程报》和《中国铁道建筑报》。1984年以前,作为兵种报纸,该报共出版了3587期,在军内享有盛誉。

《人民铁军》是铁道兵报纸发展的重要阶段,记录并见证了铁道兵团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历史过程。其间,较为特殊的是,1951年5月1日,因铁道兵团入朝抢修铁路,《人民铁军》开始在朝鲜刊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刊印的第一份中国报纸。

抗美援朝时,铁道兵团政治部为搞好部队的思想工作,决定在朝鲜出版《人民铁军》。主编王学俭和部分记者于1951年2月初陆续入朝,开始考察在朝鲜创建战地报社的事情。1951年2月下旬,报社人员将专门为适应战地需要而改造的印刷设备运往朝鲜。为了避免引起敌机注意,载着印刷设备的十轮大卡车白天隐蔽,夜间不开车灯,只凭月光和雪地反光前进。3月1日夜,卡车在松木岭翻落山坡,车上包括印刷厂厂长张健在内的5名同志牺牲、3名同志重伤。印刷设备全部报废,铅字散落。 兵团不得不重新抽调人手,购置铅字和印刷设备,重建印刷厂。这期间,编辑、记者在各部队间做了大量调查、采编工作。5月1日,《人民铁军》第117期在朝鲜刊发,这也是该报在境外刊发的第一期。为了节省纸张、便于携带,报纸缩为8开2版。第117期报纸通版用红色油墨刊印,象征着在朝鲜战场上我们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是烈士们洒下的鲜血换来的。

在朝鲜战地,办报环境和条件十分艰苦。 报社设在平安南道顺川郡一座自然山洞里,洞内用方木隔成上下两层,上层为编辑部,下层为印刷厂。虽有高压输电线路通向洞内,但由于频遭敌机轰炸破坏,时常断电。每当拣字排版碰上断电时,排字工人就在拣字盘上和组版台上点几只蜡烛,靠着微弱的烛光完成工作。有时碰上铅字缺字,报社又没有刻字工,在第一次运输印刷设备时负重伤的工人林殿辅就主动承担了拼字刻字的任务。虽然技术水平不高,但是林殿辅解了报社的燃眉之急。 比如,第117期《小辞典》栏目中出现了两个明显异样的“它”字,应是林殿辅拼接的铅字所樱

境外报社的编辑和印刷工人一共有十几个人,平均三四天出版一期报纸,共出版了23期,刊登了大量时政报道和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如第117期刊登的《拉除定时弹军火送前线》《用枪可以打响定时炸弹》《配合前线打胜仗》《苗俊成英勇扑火立功》等文章,充分体现了战地报纸的特色。1951年7月18日,第139期刊发后,中朝联合铁路运输司令部(简称“联运司”)组建,《人民铁军》随即停刊,改由联运司政治部出版《铁道战线》杂志(月刊),刊印3期后即停刊。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宣教工作的需要,1952年年底,联运司前方运输司令部指挥部决定《人民铁军》复刊,《人民铁军》报社重返前线,11月25日印发了复刊后的第一期报纸。

现存于铁道兵纪念馆的《人民铁军》第117期报纸,原系《人民铁军》报社主编王学俭收藏。2012年11月1日,他将其捐赠给了正在筹建的铁道兵纪念馆。 报纸基本保存完好,存世量极少,因此十分珍贵。

本文图片由铁道兵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