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一篇“双龙洞游记”使每一个未到过双龙洞的人,心向往之。
秋高气爽的季节,游历山川河流不失为一种让心飞翔、让眼开阔的好去处。何况这一年四季如诗如画的江南,这样的时期不仅到处充溢着成熟的醇香,更有一种静美的韵致让人回味无穷。聚集一角,金华山“双龙洞”旅游景点更是给秋的华裳浓墨重彩了一笔。这自然也就成为这次出行的首选地。
人说,山路十八弯,可实际,在这林荫掩映的山道上,不知转了多少个弯之后,双龙洞呼之欲出。黛黛的远山不停地变换着耸立的姿势。但无论山势如何地变换,每转一个弯,总离不了一汪如镜的秋潭含情脉脉地依傍着蜿蜒的山脉,滋养得郁郁葱葱里到处点缀着或如荼、或金黄、或粉红、或洁白……烂漫抢眼。山因水而柔肠百结,水因山而情意绵绵。一路上的颠簸顿时化为了满腔绵软的情愫,漫游在明净的天空里,飘荡在秋意深浓的山峦里。
来到金华山脚下,面对山上分散,掩映在密林之中的景点,竟不知从哪里进入方为最佳。这里盘旋上山的岔道太多,以致于景点示意图也不能很明确地引导游客奔向目的地。正在迷茫,几个叫嚷着上景点搭便车只用10元的旅游车司机围拢了上来,热情地询问我们怎样上山,但当搞清楚我们要自己开车上山的意向时,甜美的笑容凝固在瞬间挂满寒霜的脸上,样子古怪,然后一哄而散。我们的冰点也随之降到了零度以下。决定自己沿着山路慢慢浏览。我不知道,当初叶老先生来到此地的时候,是否也遇到了此类事情,但从他的游记里,看不到丝毫的方外杂谈,在他的笔下,平淡而朴实的语言里流淌的是优美与清闲。方想起,现今已是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的推进,催促着人脑的不断进化。不同时代,孕育了不同的时代产物,只是这种产物到了这里,不由让人心生了一种哀伤。
人多的地方,是最熙攘的地方,也是景致最好的地方,经过了几次迂回的碰壁,始信,这里如果想独辟蹊径,那是最愚蠢的,只会到无路可走的地步,白白地耗费了精力。满山的景点,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汗水与脚力,随波逐流不失为一种最捷径、最明智的选择。一路品味着金华山的秋,先前的不快,书刊号地被搁置在了浅滩。
山上的几个溶洞(双龙、冰壶、二仙、桃源、仙、朝真洞)或在山脚,或在半山腰,或在山顶,被秋的清爽所包裹,作为千年溶洞,钟乳石、石笋自然是洞内的主角,无处不溢的清泉与涓涓细流是溶岩形成的物理催化剂。潺潺与嘀哒声融静于动,谱成了美妙而和谐的音律,回响着大自然的心声,这来自于千年的轮回隧道。这个溶岩的世界里,诸如“仙翁望桃”、“青蛙盗仙草”、“海龟探海”、“仙人床”、“蝙蝠展翅”等景观,数不胜数,千奇百怪的溶岩,形态逼真,即使不成为景观,也被人们描述成器皿或物体。洞内所有的一切都笼上了一层吉祥的云彩。自盘古开天辟地,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充当生物链其中一个环节的人类,不屈服于单纯地依附自然而生存的方式。从猿到人,开始了人类智慧的旅程。在生生不息、而又充满血腥的地壳撬动中,人类作为先知先导,在与大自然进行不懈的斗争着。经过岁月的磨砺,宇宙神秘的面纱在一层层地揭开。这里溶洞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战胜自然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溶岩壁上的一处处题词和洞巧妙的人工栈道,发达的通讯设施,迷幻的霓虹……,既回归自然以原始,又融人类智慧以征服的印迹,相映成趣,美妙绝伦。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沧桑的变迁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也算是天地间一切生物和谐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吧!
自然呈现你以美丽与神奇,也必然给予你探索美丽与神奇的荆棘与坎坷。就着洞内晕暗的灯光,沿着人工小道,摸索着前行,忽而峰回路转,忽而柳暗花明,钻过一个小洞,或出现一个稍宽阔的场地,林立着各种形态迥异的景观,如同进入了如梦如幻的仙境,每一个景观,即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这里可任由你高翔想象的翅膀,要多辽阔就有多辽阔,要多美就有多美!而更多的逼仄小道,稍胖些的人,一定会被卡在其中无法自由出入。如果过了这道,那么前面定出现一座假山或者池苑。遗憾的是,这些甘冽沁心、清可见底的池苑里,却没有游鱼,“水至清则无鱼”这句富有哲理性的词语,大概就源于此吧!面对此情景,我们理所当然地做了一回悠游的鱼儿。一连串的惊叹总是让我们合不拢嘴巴。行走在毫无规则的岩群中,你丝毫不用担心会迷失在里面,看着会无路可走的地方,总会有一道人工开凿的垂直石阶或经过长期踩踏而成的天然石阶,等着你去体验凌绝顶的意境,也指引你迈向更精彩的浏览胜地。攀援着,李白的《蜀道难》,我们参会一半。大自然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吸引着人类,而人类执着的脚步,必定是永不停歇地豪迈在自然的脊梁之上。
洞内的大小飞瀑也是一大景观。往往在溶岩的壁上,只要有缝隙,就一定会骤然从半腰里飞出一缕或大或小的瀑布来。仙瀑洞内73米高的玉带伴随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降入岩底,花果山的水帘洞是否藏在水幕的后面呢?可惜我们没有孙大圣的本领,只能望洋兴叹!冰壶洞内的飞瀑则是扬扬洒洒,犹如天女散花,缓缓地飘荡岩底,溅起千万颗玉珠,一时间水雾迷潆,纤沫微润,人也朦胧,尘垢的洗涤,从心灵开始,浮躁与虚华在这里被缓缓地驱逐。博大与真诚促进了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健康地成长,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金华山海拔150—1200米,方圆250平方公里、温婉绵延的横卧龙形山脉迷漫着仙骨道风。黄大仙观,位于山顶。传说,黄大仙生于晋328年,金华兰溪人,少时放羊,偶遇仙人指点,在金华山入观修炼四十余载,修成正果,有一年,金华连年大旱,黄大仙用自己的生命化为血雨,救了一方生灵。金华老百姓修黄大仙观,以此纪念与感恩,并世代贡奉。如果说黄大仙观为金华山的灵魂,双龙洞则为金华山的精华。相传在上古时代,金华人由于当地物产丰富,风调雨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从此而生了怠惰之心,上天为了惩罚,降大旱于此,青龙、黄龙偷来天池水,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而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卡住了脖子,困在双龙洞内,但双龙仍顽强地倾吐着清水,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天下的道观无数,溶洞无数,而这里却因灵与秀而贯古通今、驰名中外。四季香火不断,千年故事绵延亘长。
于是李白踏着浪漫来了,李清照伴着忧愁来了,苏轼带着豪放来了,毛泽东吟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的雄心壮志来了,郁达夫来了,郭沫若来了,叶圣陶来了……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达官司显贵们纷纷带着各自的一段故事,来到这仙山灵水之间,题词吟咏,镌刻留墨,抒发情怀,那是每一个爱国忧民的炎黄子孙所具有的情怀,那是每一个赤子之心激昂抱负的必由心路历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