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与文字结缘后,便时常 被文字感染。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时候,用心、用悟、用情,柔情似水,又激情畅怀,用笔墨浇筑每一方天地,渐渐让视线变得清晰明朗,只为那一瞬间化茧成蝶的灿烂,却猜不透过程背后的美丽有多曲折和不易。

每次文化之旅,都有一种感悟。各路的乡土气息、民俗风韵,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似乎有很多精彩正等着建设者分享,因为印象深刻,往往过了几年之后还会回想、回味,甚至浮想联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字描述表意表情。于是,各种语言在脑海里跳跃,思绪在变幻莫测的城市里漂移。阳光下耀眼的大桥威武雄壮,气势磅礴;隧道蜿蜒盘旋,在无数壮实而有力的双手的劳作下,瞬间变成地标性建筑。看着眼前的那一幕,感慨在心底里发出强烈的呼喊:一定要宣传出去,那是工人辛勤汗水下的杰作,要拍得闪亮、写得漂亮。

工地掠影、重点关注、施工纪实、领导关爱、文化生活、标准管理……所有要素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交通巨变、城乡发展。那些画面在字里行间定格,带动多少参与建设的人真情的流露,处处的经历充分体现春天般的温暖。那些高大上的结构物、建筑物指引着我们向前,这个充满正能量的中铁建大家庭牵引着每一个小家庭享受幸福,除了感恩、感谢,还有激进的勇气。

接触文字几年,发现一个新闻热点、话题消息,如果措词把握不准,随时存在政治隐患,承担各种风险。如此,对作者的文字要求很高,对自己而言难度很大。扩大知识面,积累、学习、研究文字成为必修课。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翻看相关公路、铁路、市政交通系统报刊杂志,堆积如山的桌面承载着满满的希望。培训、学习、会议成为练笔的训练营,也许,真的只有积累和思考,才能离文字的内涵更深一步。曾经看到工人在100多米高的墩子上熟练操作机器,淡定自如,那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手里的活,这样的场景只有用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才能成就这字画一体的作品。

跟文字打交道的人内心很强大,他们思考的时候,如成千上万本书籍在脑海里翻腾,在词海里找答案。这些文人的思维是不同寻常的,他们跟文字较劲和较真。接触文字后,朋友圈成了标准的文人圈,天南地北的问候都带着浓浓的文化底蕴,他们在圈里变着法斗智斗才,火药味十足,着实让人开了眼界。不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发现,哪里都是亮点,有心的文人就是这样洒脱。

为了将所想、所感、所悟的意境表达更完美,在空闲之余会跑去文化馆,各类历史名著成了晚上陪伴的枕边书,还有单位订阅的《读者》《新华文摘》等杂志。除了看还会把经典语录摘抄下来,作为写作的借鉴;有时候会跑去采访一线的工人,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实际愿景,长期积累必定有收获。一路走来,拜过师,学过艺,在一次次的老师带领和自己感悟下,“文艺细胞”慢慢丰富起来,有时候在研究一个课题的时候对中心思想把握不准,却可以在平时的吃饭、走路、读书过程中去联想思考,突然冒出一个灵感。

当我认识了文字的丰满,便已经突破自己,变成了依依不舍的文字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