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从天桥学徒到工人作家

2015-10-29 07:56:2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秀

林贵

2014年10月的一天,我和崔金生文友又相会于北京海淀区文联。在这里,部分工人老作家参加了文艺座谈会,与会者畅谈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弘扬主旋律,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会上,工人老作家联谊会会长崔墨卿交给我一项艰巨的任务——将崔金生近60年的文学成就写成一篇文章。我欣然接受了。

我和崔先生相识于西城区举办的“丁香诗会”上,屈指算来也有十余年了。我俩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一口的北京腔,满脑袋的北京故事和逸闻趣事,大都是亲身经历。他的文章里更是充溢着对北京的深情。

崔金生生于1937年5月,家境贫寒,从小捡煤核,卖过烟、鸡蛋等,小学毕业后在一家旋活铺当童工,学旋活技术,一干就是15年。经他手旋的产品数量众多,至今很多人仍在使用着。学徒期间,他用掌柜发的过节钱,从天桥书铺租书看,白天没时间,晚上就把暗楼上边的牛皮纸弄个洞,使饭铺里的灯光射进来,借光夜读,读到饭铺熄灯为止。在每日连续工作15个小时后,他利用睡觉前的时间,通读了老舍的全部作品,以及诸多名家的文学著作。

崔金生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了8本书。1994年,经刘绍棠、韩忆萍介绍,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文学创作组组长、东城区文化宫诗歌组组长、工人老作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乡土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现任北京写作学会、天桥民俗文化委员会顾问。崔金生的创作特点是涉猎多种体裁,除剧本之外他各种体裁都尝试过。这和很多作家只从事某一体裁写作有所不同。

在崔金生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真正影响他的是老舍,还有刘绍棠、冰心、赵树理、周立波、臧克家等著名作家。青年时代,他便听他们讲课,几近痴迷,下了班就往文化宫跑,有时连晚饭都顾不上吃,边学习,边记录,边创作。因此,无论他的散文还是小说,都充满老舍先生的风格味道——他后来成为京味儿小说家。

崔金生先生深谙天桥文化,正如何玉锁先生在“香山彩叶诗会”中对崔先生的评价:“天桥的人文景观亲近他、拥抱他,为他提供了童年成长的需要和营养,擦亮了他明辨是非善恶、美与丑的眼睛,帮他养成了藐视困苦、嫉恶如仇的性格。他生于此,长于此,苦笑于此,享受于此,也扎根于此。天桥是他生命之源,时时刻刻滋养着他的肉体和灵魂。他每一次心脏的跳动,仿佛都是人生思考的搏动。”

何玉锁先生的评价是恰当的,我感觉崔金生的京味儿小说写得出彩,皆缘于此。

崔金生在小说写作中,十分注重细节,这体现在他的小说人物描述中。

我最欣赏《酒馆》的各色人物。一个短篇竟然表现了常到酒馆的十几号人:“黑大个”和起重工李爽,一个喜欢主持正义,一个有啥说啥,炮筒子脾气。于德厚和“糖葫芦”,一个胆小怕事、守本分,一个油滑世故。张雄,雅号“司令”,以及那个阴毒、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的家伙王高举,锅炉工老酒鬼,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崔金生先生不愧是学习老舍的高手,如果把《酒馆》搬上当今舞台,我想一定广受百姓欢迎。

他在《天桥轶事》中充分运用了群众语言的特点,把天桥表现得五彩缤纷。天桥有什么特色?那就是“瓜子嗑出臭虫来——什么仁(人)都有”。天桥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这里有历代名人留下有关天桥的名篇,这里有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居所,这里有报界名流邵飘萍、林白水、烈士吉鸿昌等洒下的热血,更有艺术界侯宝林、张寿臣、新凤霞、张宝忠、朱氏三杰等在这里卖过艺。

崔金生将双簧演员孙宝才与高德亮刻画得惟妙惟肖。我认为,在现今小说中,刻画双簧演员的,崔金生先生的作品开了先河。

我是铁路工人出身的作家,尤其喜爱崔金生的短篇小说《老蔫轶事两则》。崔先生塑造了绰号“老蔫”的人物形象。车工一班周师傅慢性子,不言不语,一锥子扎不出血、两脚踢不出个屁的性格,可人却是“纸糊的灯笼——心里亮”,而且脑子活泛,是小革新能手。他是“猪八戒喝了磨刀水——内锈(秀)”,每年都能评上先进生产者,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就是这样一位老蔫,改进了磨刀角度和方法,不自私,不仅为本班作业考虑,还业余为下一班作业“传经送宝”,真是令人拍手叫好。老蔫的孩子有病住院,自己猛挣计件工资,车工班李班长发动“哥几个”帮帮他,老蔫竟一口回绝,认为那钱得了也花不硬气。这回老蔫改进刀具的经验却不外传了,主任火了,批评他:“你是全厂学习的先进啊!”老蔫却一瞪眼:“先进能顶药费?”那种纯真的老蔫性格暴露无遗!主任又来了一句:“这么说不合适吧?”老蔫回敬了一句:“没什么不合适的,这是我的专利!”把老蔫那种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2年,崔先生得了肾衰竭,一个礼拜要三次透析,药费极高。要是一般人,早招架不住了,但他却极为乐观,跟我说过,自己从不忌口,吃几片药之后,白的黄的红的照喝。不过,近年来“量”少多了。过去,半斤三两,现在喝半两、一两,时不时还改善一顿。他说,不能让疾病吓倒。他就是这样的乐天派。

崔墨卿老师和作协的很多朋友都曾想发起为他募捐的活动,他婉言谢绝了。他总是笑着对我们说:“人总有一死,我都快80岁的人了,生活还过得去,过不去时再说,千万别让人家破费。”

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一位从天桥学徒成长起来的工人作家,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里,用他顽强的生命之躯,创作了380万字的文学作品,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得到了爱好京味儿文化读者的爱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