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生命线”上一支歌

2015-09-10 08:42:4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我也80多了

周振清

图一:197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线》连环画画册首页。

图二:司机长操纵列车奔向北京。

前些天,北京的几位朋友告诉我,40多年前,我和几位业余画友在张家口铁路地区党委的关怀和支持下,集体创作的那本叫 《生命线》的连环画,又由出版社再版发行了,我内心非常激动。

几天来,那些催人泪下的如烟往事,就像经典的老影片,又在我的 “记忆小影院”里,重新放映起来了。

44年前,张家口铁路地区的职工们为抢救一个幼儿的生命,提前开出了一列直达北京的 “特别货车”,震动全国。

1971年12月22日下午,一对年轻的农民夫妇抱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来到张家口南站,万分焦急地请求铁路上的亲人们赶快救救他们的孩子……

丈夫叫张沛浓,是河北怀安县农民。他们的孩子不小心把一颗老玉米粒吞进气管里,张家口市各家医院都没有这种小号的气管镜,必须尽快去北京大医院救治,而当时去北京的列车要等到第二天才有。怎么办?两口子急得直哭。

客运值班员、共产党员刘玉荣了解情况后,立即跑去运转室向分局领导汇报。 北京铁路分局调度所获悉后,火速安排。当时张家口南站正有一列准备开往北京的096次货物列车,原计划40分钟后发车,经上级批准,调度部门决定096次货车提前40分钟开行,直达北京,尽最大努力争取时间,抢救这个幼小的生命!在各方努力下,幼儿最终脱离危险,顺利得救。

1972年3月7日的 《人民日报》以 《生命线》为题,刊发了长篇通讯,这个感人的故事迅速在神州大地传开。

张家口铁路地区党委决定抽调美工、编写人员,成立 《生命线》职工业余美术创作组,开始创作《生命线》连环画。创作组由魏占茹负责领导,组员由王熙茜、董兆贵、粱振津、扬葆山和我组成。当时全国各地共有8个地方的美术工作者,不约而同地以这一故事为题材开始创作连环画。

我们创作组先后采访了张家口南站客运值班员刘玉荣、同仁医院老专家徐荫祥教授,以及分局列车调度所有关人员。

我们的创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我们很快画出了草图,但是大家心里都没底,因为我们都是业余美术爱好者,谁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培训,却又承担了如此重大题材的创作任务。按照计划,我们还要在权威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家不由得为自己的绘画能力担心。这时,有人打听到张家口日报社的美术编辑也正在创作 《生命线》连环画,于是,我们决定去张家口日报社参观取经。

正稿完成后,我们送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姜维朴社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当即一张张亲自审查我们的画稿。他在肯定了一些画稿的生动、有生活气息等优点和成绩之后,又指出了一些画面的不足。经过我们反复修改后,终于全部顺利通过。

1972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 《生命线》连环画,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屈指算来,这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已经过去44年了,当年故事中的许多人员都已离休、退休了。

故事中,第一个接待生病幼儿的铁路职工刘玉荣,当年只有38岁,如今她已82岁了。当我打听到她家的电话号码,告诉她 《生命线》连环画再版的消息时,她很激动:“小周 (我也80多了),咱们铁路职工,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当年咱们做了点好事,几十年啦,没想到人们还没忘记咱们!”

当年和我一起参加创作的同事们,几乎都已进入耄耋之年,负责脚本编写的主笔李福祥已经77岁,身体不太好,但一提起当年我们创作期间的那些故事,仍然十分激动。

的确,每当想起故事中的那些瞬间,仍能感受到铁路职工那一颗颗真诚火热的心。铁路是国家交通大动脉,作为铁路人,无论在哪一个岗位都应该体会到 “人民铁路为人民”既是责任,也是自豪和光荣。

本文图片由周振清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