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凡是具有强大内心的人,不会自暴自弃,选择消沉与颓废。诗人的精神世界是辽阔的、高远的,也许他此时的宁静与淡泊,是为了彼时的致远与通达。
我想,陶渊明式的田园诗盛行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传统的农业社会受制于小农经济的范式,人们就业途径有限,社会发展缓慢,社会阶层板结化程度较高。由此,产生了另一来源——读书人不满现实而选择隐逸的社会风气。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田园诗在那样的年代长盛不衰。
田园诗领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与诗作。号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具有读书人的气节与价值追求,他由于看不惯世俗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主动辞官,归隐山林。
陶渊明的作品内容描绘了很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淳朴农村生活的热爱,以及不啻于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陶渊明的诗作风格平淡自然,醇厚含蓄,清新朴素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陶渊明作为东晋时期的杰出诗人,他有上百篇优秀作品尤其是田园诗存世,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据说该作品写于他辞官归田的第二年。该作品描写诗人田间劳作完成后,对早出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生活状态的赞美与满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媳,如同白描诗句,就好像一位老农在讲故事,实话实说,浅显明白,朴实亲切。由组诗第一首“开荒南野际”一句即可知,南山下种豆的地是新开垦的荒地,再加上诗人由官场刚刚退出,参与农事,种田经验不足,外加体力有限,所以出现了“草盛苗媳农作物长势不佳的场景。
豆地“草盛苗媳,诗人一大早就下地干活了,整整劳作一天,才披星戴月疲倦而归。诗人沐浴着如水的月光,扛着锄头,漫步于乡间小路,这种田园风光所带来的愉悦与充实,让诗人的生命显得安详厚重。
远离官场,简居田园,拒绝浮华,接纳平实。究竟是何处来的勇气与魄力让诗人如此选择?这种决心与勇气让人钦佩。诗人不惧田间劳作的艰难与繁重,诗人放弃高官厚禄、锦衣玉食的精致生活,选择位卑布衣、粗茶淡饭的百姓生活。诗人这样抉择打破了传统封建思想鄙视体力劳动的偏见。躬耕亩田,不惧劳苦,这在封建知识分子的庞大体系中实属罕见,由此,诗人的气节人格散发出迷人的光辉。不为五斗米折腰,也许在当时显得不合时宜,但诗人更多的是在追随自己的内心,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愿。“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的愿望是指告别官位、自食其力、归返自然的人生愿望,诗人在追求自己的内心。建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诗人强大的内心力量,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
陶渊明的诗作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潺潺溪水、高天流云、山高水阔、月朗星檄…令一切显得平凡高远。
诗心飞扬,何惧路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