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珍藏半个世纪的站线风光

2015-07-23 07:56:5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近年来货票已改为机打,手写货票实属难见

子设备普遍应用的今天,有些铁路职工已不会人工显示信号,而这些老物件也提示广大青年职工必须熟练掌握必要的业务技能,以备不时之需。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俗称“牌套”的路签 (牌)接收器,它的“岁数”也有百年之久,平时人们大多看到的是用铁丝拧成的简易装置,而展览馆内收藏的是正宗原件。

津蓟铁路展览馆内收藏了18张铁路曾经使用多年的硬板车票,极为珍贵 (现在使用的是纸质软车票)。作为铁路职工,特别是车务职工,来此参观可以了解铁路行车部门的发展历史。展馆内还珍藏着手写货票 (近年来货票已改为机打,手写货票实属难见),作为铁路运输凭证与合同,铁路职工应该了解其相关知识。

津蓟铁路展览馆中,有一张蓟县站客运员为头戴白羊肚毛巾的农村老大爷倒水的照片。20世纪60年代,津蓟铁路开通时,外出办事的农民是客流的主力军。如今,这条铁路的旅客大多是来蓟县景点旅游的。随着4月30日津蓟市郊客车、7月10日京蓟城际列车的相继开通,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津蓟铁路再次热闹起来,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来自京津冀地区的观光客。

一腔默守的奉献情怀

在 “美丽的小站 我可爱的家”展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春夏这里是漫无边际的青纱帐,绝少城镇的人烟;秋夜这里百虫鸣叫,头顶繁星点点,身旁蛙声一片;冬季的狂野寒风肆虐,白雪皑皑,一望百里。”这段文字由天津车务段副总工程师刘广恩所写,描绘了昔日津蓟铁路沿线小站生活的情景。

灿如星斗的小站默默无闻,多年来坚守了什么呢?从一张张记录小站风貌的黑白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当年职工在偏远小站工作的艰辛场景。津蓟铁路支线中间站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夏天可见庄稼地,冬天一望白雪亮。当年车站职工要想喝水,必须用小推车到附近村庄去打水。客车开走后,偶尔光顾站台的是三两头牛羊和玩耍的孩童。客车开走了,货车也通过了,小站终于平静了下来,余下的音响只是雨天的雷电声、吼叫的风鸣声、啁啾的小鸟声。

在复原的灶台上,有一个圆形的“水串子”,它的作用是利用炉火的余热烧开热水,供职工饮用。目睹此物,青年职工在感到稀罕、新奇的同时,也体味到了当年之苦、生活之重。馆内还陈列着铁路职工曾使用过的简陋生活用具,包括竹制暖瓶、搪瓷小缸、铝制饭盒等。虽然它们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们是中国铁路工人昔日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如今,天津车务段津蓟铁路沿线各站职工上班免费用餐,住的是暖和屋、吃的是热乎饭、洗的是热水澡,生产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昔对比,回首过往,在津蓟铁路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留下了不胜枚举的感人故事,留下了无法忘怀的激情燃烧岁月,留下了闪着光芒的劳动汗水,而这些都在津蓟铁路展览馆里得到展示和珍藏。

一条铁路及其时空行程,终将会转换成一种历久弥坚的精神。津蓟铁路展览馆出口处,一首由天津车务段职工创作的 《沁园春·天车》,讴歌了津蓟铁路小站大和谐、小站大安全、小线大贡献的精神。而传承这种宝贵的精神,也正是天津车务段设置津蓟铁路展览馆的主旨所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