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临颜楷,体会书法之变化

2015-07-23 07:52:5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李木马

假期得闲,临颜书 《元结墓表》,对 “变化”又有所悟。书家之变,颜真卿可为杰出代表,传世诸帖无一雷同,一帖是一帖面目,但每帖之精神皆有渊源,而非仅图求变的追异求怪。窃以为,诸体之中,楷书的变化最难,规矩中求变化,变化中求协调,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难上加难。真卿之帖,如《勤礼碑》 《大麻姑仙坛记》 《元结墓表》 《东方朔画赞》 《自书告身》等等,看似大同小异,殊不知这 “小异”之中蕴藏多少微妙的变化与学问。楷字由脉络清晰、起收分明的每个笔画组合而成,布局大致上又是平稳的。有了这两条规矩,极容易把字写得板滞雷同、千篇一律,形如算子。也容易为把字写得好看而套用诸如黄自元九十二法那样的口诀,最终作茧自缚,樊篱难破。

艺术的魅力在于个性,以个性的面目得到认可是检验艺术追求的重要尺码。而个性不是一味地任性,也不是一味地率性,它是在继承中求发展,于颖悟中求变化。说到继承自然离不开学习与模仿,这的确是一门笨功夫。定下心来一门心思下功夫没错,但这样一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形成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毛病,从而失去求变的欲望。最近常想,学楷书不仅仅是学笔画、布局,学字形结构特点等等,因为这样一来非常容易陷入程式化的死胡同,先是不容易进去,而进去了更不易绕出来。 比如说某一个笔画,在这个字中这样写,在那个字中那样写,甚至在相同的字中差异也很大,那我们按 “口诀”如何解释?七个音符能谱出万千旋律,笔画亦然。学楷书在掌握了可视的表面文章之后,要进一步深入内在世界,分析、揣摩书法家想通过此帖体现什么思想和追求,有些字看似平常,其实无时无处都隐隐表达着他们的审美追求。艺术上无形的东西有时用有形有文字是讲不清楚的,真应了古人说的: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吗?看似字体扁平的 《大麻姑仙坛记》里面却有不少长方瘦劲的字,充满了篆意和金石气;瞧着随意自然的 《东方朔画赞》,细品每个字都特别讲究笔画和结体以及通达的元气;几乎每个竖画都大胆倾斜的 《自书告身》帖,看进去之后发现,字体重心竟是那样的平稳,无懈可击。观察要由表及里,从微观到宏观,意念和观念要解放,要敢于大胆地“猜”,猜错不怕,就怕依葫芦画瓢,不动脑子。

说到底,要把看着规规矩矩的笔画写得不那么规矩,又法度森严,不离谱,真难!总之,要在协调、自然中求变化,让变化无处不在又含而不露。要努力把求变化由一种欲望逐渐转化成一种本能和习惯。

想得宽泛一点,变化和发展有很多共同属性,要发展就必须变化,变化是发展的前提和结果体现。建筑、服装、家具什么都在变,但它们的实用性是固定的。对艺术来讲,变化更多是审美和欲望的要求。 变化是丰富与拓展事物既有概念的唯一途径。回到书法,变化要着眼于形而下,并牵着这根若即若离的墨线回溯到形而上,不仅看人家怎么写,更要追问为什么在这里这样写而在那里那样写,多想由此体现与表达文字背后的东西。然后,才是我怎么学。

为什么要变?接下来是怎么变,头脑里的 “变”指挥行动上的 “变”,否则就谈不上主动地变,而是信手涂鸦地乱来。横竖撇捺钩挑折也是音符,是元素,要有大脑中枢的统一调度指挥。常用字词就那么几千个,小说家写出东西来怎么那么有味道?表面看是语词如何科学地 “搭配”,实际上是思想与意识在指挥。一样的食材一样的油盐酱醋,大厨炒出菜来为什么好吃?关键是知道菜里面和菜后面的事情。重要的是别让脑子僵化,给想象力和创造力腾出翻筋斗的地方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