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论善文化

2015-06-08 17:51:56来源:用户投稿作者:蒋葆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四书中《大学》里很为经典的一句话。大学的精神或宗旨在于我们心中本有的美德,引导我们不断走向接近“至善"的高地。

善念来自于本心,更接近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仁义。而儒家文化是华夏民族固有的文化价值,经孔子及其后学发扬光大,历代王朝提倡,融汇时代精神,同时汲取晚来文化而形成的,它是中华民族曾经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系统。儒家文化在两三千年的发展中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在摈弃一些旧的东西的同时也在吸纳别的新的元素。所以当今的儒家文化已不复以往,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它有了创造性地转化,更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孔子的文化认同是以发扬光大华夏文化传统为己任,传授华夏“文化元典”,而我觉得这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儒家文化是其最核心的主体文化。我们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也应与孔老先生的文化认同相一致,只是我们更为重要的职责是传承,回归与发扬。

首先,我们应清楚什么是文化认同。字典上的定义: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矗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并且是最深层的基矗对于文化认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存在一种抽象的文化形态,让一个人有归属感,有一种为这种文化或精神付出的冲动,并为此感到自豪。正如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其实就是在找一种文化认同,去寻文化的根,并塑造民族之林的形象。

虽然在当今世界有着复杂的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有可能会有所迷失,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文人还是会坚守我们历经千年更迭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要与孔老先生为伍,将我们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传承下去。

传承的核心是“仁善”的传承。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又如: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这是最高境界的善行,乃我辈俗人不能至焉。只能心向往之,并力行之。善是我们心中的本源,我们会仁爱,不仅爱自己,也爱人。耶稣说:凡能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生命。这说明胸怀仁爱之心,将自己奉献给自己更高贵,更有意义的信念,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喜悦乃至重生。还有施不求报,是善为仁也。在生活中,我们想到的更多应是施而不得。其实,在施的同时我们内心已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更何况有着善因善果的规律,你心中施与的必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回报到你的身上。所以,我们相信善。

人性的善其实是一直信仰,不断地指导我们认识的航向。若人性本善,他就会抑制作恶的冲动。所以,你在做善行的时候就是你抑制住了作恶的冲动,而采取了仁爱之心。而为恶时就是你滑入了作恶的深渊,没有抑制住作恶的冲动。更加理性的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去考虑。也许我们更乐意自由而开放地去接纳新新事物,带着思辨,带着一颗宽容的心。在向善的心里督促下,我们敞开心扉,伸出自己的手,奉献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岁月更迭,世事变迁,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强大。美国著名跨文化专家推帝斯曾说过:“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长卷中的瑰宝,在将中国文化研究透彻之前,任何一门学科声称自己在跨文化领域取得了成果,都是没有意义的。”可见,中国传统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许我们身在其中却并未能真正地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只有当你走出去时你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得文化。我们现代人和传统文化犹如鱼和水的关系:鱼在水中而不知水的存在,当鱼离开了水,才感觉到水对它的重要。同样,我们今天身临其中而不觉得人们,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会感觉到对传统文化极大的依赖。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人对本国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近三十年地改革开放,国家的重心都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精神文化等现代文化的建设,这使得国人对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还不甚了解,或许你在某一天碰到一个老外让你谈谈所谓的华夏文化而你却知之甚少无从应答时该是何等尴尬。所以。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国家一定要改变现状,加大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唤起每位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我们得心中一直都有“善”,有这样一种信仰,努力去做好自己。我们心中一直都有“华夏文化”这个根,牢牢地,坚定地不改变。

上一篇:在美国坐火车的感觉
下一篇:纳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