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希祥

图一为缪福根正在练习书法。

图二、三为缪福根的书法作品。

缪福根,男,1956年生,南京人,现为上海铁路局《上铁论坛》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协会理事、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会员。

来自父亲的启蒙

谈起书法,缪福根首先感激的是自己的父亲。缪福根的家乡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每家每户的桌椅、扁担、水桶等家什、农具上都会有用毛笔恭恭敬敬写上 “张某记” “李某记”等字样。缪家 “财产”上的字样都是缪福根父亲写的。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毛笔字颇有功底,那些写在扁担、箩筐、饭桌、板凳上的工整有力、美观大方的毛笔字,给了缪福根最早的书法启蒙。

受父亲影响,缪福根上学后便对毛笔字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小学二、三年级时,学校开设大字描红课,每堂课,缪福根总是一笔一画写得极其认真,当自己写的字受到老师表扬,他总会高兴半天。

1973年1月,缪福根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一个阴雨天,父亲不知从何处弄来一块半米见方的青砖,花了半天工夫在上面打凿了一个个米字格,要求缪福根每天蘸水在上面练字。

在书法门外寻路

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缪福根的人生也出现转机。他在苏州铁路司机学校完成学业,被分配到上海铁路局南京东机务段,当了一名修火车的钳工。

南京东机务段地处南京东郊,那年头交通不便,进城只能乘坐仅有的几趟铁路通勤车。那时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乏善可陈,职工们想看一场电影得赶到地处南京城西的铁路会堂,花在路上的时间来回就得半天。为丰富青年职工的业余生活,单位团委开办了多个兴趣小组,文学、棋类、书画……缪福根选择了书法班。

一个周末,缪福根进城买了一本学生用的大楷字帖,其后,得空便埋头苦练。 “你这样练字不行,永远上不了档次,要从临摹碑帖开始,循序渐进。”单位工会一位颇通书法的同事,毫不客气地对缪福根加以 “棒喝”。通过这件事,缪福根第一次知道:书法有道——临摹碑帖,书法也不等同毛笔字,而是一方广阔的艺术天空。

与大师们的因缘际会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南京城里兴起了一股书法学习热。在这股热潮下,南京市首个书法培训班应运而生,其任课老师,不少是如今享誉书坛的大师级人物。缪福根有幸成为这个培训班的首批学员。

在培训班上,缪福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学习了有关书法的专业知识。面对书法流派、书法名家、运笔结字、章法布局等诸多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缪福根就如 “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令所有学员没想到的是,当时已81岁高龄、有当代 “草圣”之称的书法大师林散之竟不时亲临课堂传授书艺。林大师的讲课形式别具一格,他让每位学员把自己在学习书法中遇到的问题写成纸条传给他,然后他像解字谜一样逐一给大家讲解。当心中盘桓已久的疑惑得到大师的解答时,缪福根激动万分。

尉天池、黄?、章炳文等书法大家也都先后走进课堂,分别讲授各种书体技法、作品赏析等内容。在得到大师们的指点后,缪福根身上那藏封已久的书法天分迅速得到开掘与激发,书艺突飞猛进。

渐渐地,缪福根的书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作为单位的优秀青年,缪福根被调入原南京铁路分局组织部工作。

领奖台下的顿悟

1984年至1987年间,缪福根在铁道部党校政治理论班学习,课余时间常抽空练字。一日,辅导员告诉缪福根,铁道部机关举办硬笔书法比赛,鼓励他参加。禁不住辅导员的一再动员,缪福根便用楷书写了一幅唐朝王维的 《山居秋暝》,没想时隔不久,党校门口贴出大喜报——学员缪福根获铁道部机关硬笔书法比赛一等奖。这件事着实让缪福根喜出望外,同时令其自信倍增。

此后,缪福根鼓起勇气,抱着学习、磨炼的心态,大胆参加各类赛事。

1987年1月7日,江苏省硬笔书法协会成立,同年4月,举办了江苏省首届“天文奖”硬笔书法大赛,缪福根获三等奖。1988年,缪福根参加南京市首届“雨花杯”硬笔书法大赛,获二等奖。1989年,缪福根参加 “大连杯”海内外硬笔书法大赛,获二等奖。1990年,缪福根参加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国硬笔书法大赛,获一等奖……

获奖次数多了,缪福根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陷入沉思:我的作品真的比别人好吗?在一次获奖作品展中,缪福根遇到一名评委,虚心求教,那位评委告诉他: “你的书法得以胜出是因为路子走得正,书风中和端庄,功底纯厚。”

评委的话,不仅让缪福根了解了书法亘古不变的基本审美取向,而且还体察到:碑为骨为魂,帖为法为韵,习字得临帖,临帖就得临大家和法帖。

自2011年起,缪福根开始专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主攻行草,并渐得“二王”神韵,逐步形成了 “典雅遒丽、飘逸灵动、雅俗共赏”的书风。

与书法一起变老

“人书俱老”是每位习书人追求的至高境界。从懵懂少年到今知天命,研习书法已成为缪福根的生活习惯,一日不写,心生缺憾。

早年,缪福根的爱人对他几乎忘我地练习书法还有些不理解,但近几年,爱人退休后,受其影响,也爱上了书法,品尝到了习书之乐。如今,在家各自练字,出门一道看展览、品书艺,成为两人的生活常态。

凭借不懈苦练,缪福根的书法不断步入新境界。 “入帖不易,但坚持练一段时间就会有很大收获”,这是缪福根主攻 “二王”书法以来的体会,仅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他就临写了30多遍。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通过近两年的书法研习,缪福根再次感到研习经典碑帖、研究书法大家的裨益所在。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书谱》有言:“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平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缪福根坚信,只要初衷不改,兴趣不移,恒心依旧,定能与书法一起慢慢变老。

本文图片由许希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