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发

39年前,一场大病,酷爱体育运动的高新海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他是不幸的,然而他也是幸运的。

1951年,高新海出生在郑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曾在郑州开火车,1963年支边到了乌鲁木齐机务段,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几个一直生活在郑州陇海铁路家属大院。高新海性格开朗,体格健壮,从小就喜欢足球运动,还是郑州火车头少年足球队的守门员呢。星期天、寒暑假,凡是休息日都能看到他和小伙伴们活跃在足球场,那些日子甭提多开心了。

1970年,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高新海和同学们一样,带着美好的梦想下乡锻炼,来到郑州郊区的沟赵公社五七青年农场接受再教育。受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高新海很知道关心人、疼爱人,农场的青年人都喜欢和他在一起,大小事都要听听他的意见,大家亲昵地称他为 “三哥”,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三。

天有不测风云。1976年初春,高新海疑似感冒发烧,他没有在意这点儿小病,照样出工下地,想凭着强健的体质硬扛过去。哪知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几天过去了,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倒急剧恶化,转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这意味着他将面临一条艰难的人生路。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一种非常棘手的病,就当时的医疗条件想治愈这种病简直是不可能,即便是现在,能治好一个这样的病人也是奇迹。

高新海躺在床上再也站起不来了,他回到了非常熟悉的陇海大院。高新海的家并非文学家笔下的温馨港湾,也是困难重重,老的老,病的病,小妹妹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一个弱女子有再大的能耐也撑不起这个多难的家庭。眼前的一切让高新海绝望了,怀揣多年的梦想彻底破灭了,昔日那个生龙活虎的他天天以泪洗面,虎气变成了叹气。无情的打击顿时让这个刚强铁汉想到了很多,他想到了今后的生活着落,想到了治病所需要的资金来源,想到了如何减少对家人的拖累,他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甚至想到了……

位于郑州陇海路上的陇海大院始建于1913年,居住的是与铁路有着割裂不开情感的人群,“一人有难大家帮,邻里之间有真爱”成了大院多年来的良好风气,再难的事到了陇海大院就不再是难事。高新海患上疑难病症的消息在大院传开了,一时间左邻右舍都来嘘寒问暖,帮助他寻医找药,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期待着奇迹出现的那一天。更让高新海不能忘记的是,这些好邻居帮他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他的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了,虽说再也不能叱咤在足球场上,可他完全可以用另一种生活方式享受生命的快乐。

重病的高新海成了邻居们的牵挂,儿时的伙伴更加亲密了,大家都把照顾 “三哥”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明确分工,不离不弃,还按政策规定帮他解决了生活资金来源问题,他们要让高新海与大家一起共享人间欢乐。这不是一天两天,这不是一年两年,至今整整39年了,14000多个日日夜夜,陇海大院演奏着一曲高亢的精神文明之歌。

从小一起长大、今年已65岁的樊石头是高新海的铁哥们儿,半个多世纪以前上学都在郑州铁路第二小学,同时进了郑州火车头少年足球队,樊石头还担任了这个小小足球队的队长,两个发小情同手足,比亲兄弟还要亲。突然间看到高新海只能躺在床上,他心里怎么也不是滋味儿,便主动担起了护理高新海的任务,下了班就往高新海家里跑,给他翻身换尿布,陪他外出找医生看病,帮他做康复训练,这一干就是39年。退休以后的樊石头成了高新海的专职护理员,脏活累活他都干。邻居周喜荣是郑州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生,定时到家里给高新海打针换药。周医生年龄已大,后来把 “接力棒”传给了也在医院工作的儿子,一代新人成了高新海的忠实服务者。常思军是郑州铁路公安处的一名民警,工作有经验、办事有主见,思维敏捷,负责全面协调,高新海所有的大事都是大家商议之后听他决断,他会安排得有条不紊,表现出一个铁路民警的果敢和干练。这么多年,在陇海大院为高新海服务的人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团队,理发洗头有铁通公司的赵新义,洗澡搓身有退休职工王志平,做饭有郑州机务段的孙豫生,买菜买面有老邻居贾留成,对外联络是社区主任井勇的事儿……还有更多的在职和不在职的好心人,刘万顺、杨继增、王家新、陈会云、许兰生、巴树森等都是服务队的一员。更可喜的是,与陇海大院一墙之隔的郑州101中学 (原郑州铁一中)几年前成立了志愿服务队,自觉加入了服务行列。这是一个富有爱心的群体,这是一个高尚的团队!

陇海大院好邻居们的事迹慢慢传开了,感动了生活社区,感动了大河两岸,感动了中原大地。2013年,国家一级作家、编剧孟宪明深入社区采访,根据陇海大院无私奉献好邻居的事迹,创作了 《好好的活着》电影剧本。“好好活着”是高新海母亲临终前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在生命尽头对儿子的期待。这部影片上映之后,陇海大院的故事迅速传开,他们那一颗颗火热的心温暖了神州大地。

陇海大院的事迹以高票入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39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这一颁奖词,是对陇海大院的最好褒奖。让我们永远记住,郑州陇海大院有这么一群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