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清
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召开了一次主题为 “树立花儿品牌,打造花儿精品”的研讨会,会址选在乐都的柳湾彩陶博物馆。在去乐都的路上,我一直纳闷,花儿会应该在田间地头、山野河边举办,在那样的环境里唱花儿,花儿的歌声才会嘹亮奔放,直上云霄。彩陶博物馆是存放文物古董的地方,是一个庄严、肃穆、静谧的环境,活泼热烈的花儿会怎么可以在这个地方开呢?
及至来到彩陶博物馆,当抬头看见博物馆上方绘的五个手拉着手跳舞的原始人时,我忽然觉得,花儿会就应该在这里开。说不定,她们清丽婉转的歌声,就是河湟谷地的第一支花儿。
站在彩陶博物馆的展厅里,讲解员在讲解彩陶发现的经过。听着解说,我暗自庆幸我的故乡终于给这些国家级的瑰宝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归宿,并且,逐渐发现了它无与伦比的价值。
为什么彩陶的造型、彩陶上的花纹和符号震惊了史学界那么多的专家和学者?它的出现,使人们改变了青海一直是蛮荒之地的看法,重新打量起黄河文明来,因为柳湾村满山滚落的彩陶把黄河文明引向了青海。
遥想远古时期,在彩陶部落,大家坐在村庄的草地上,按照自己的心愿烧制生活用具。这时候,有一个姑娘过来取陶罐。姑娘长发飘逸,身材窈窕。远处,专管烧柴的小伙子看见了,就把斧头插在树上,用手扶着树枝唱起花儿。姑娘听见了,撂下陶罐向密林中跑去,随即,树林中也传出了她甜美的歌声,小伙子扶着树枝唱得愈加欢快了。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想,人们唱花儿的时候为什么喜欢用一只手捂住耳朵?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小伙子扶住树枝的动作演变而来的吧。
听到小伙子的歌声,窑场上干活的人都笑了。笑罢,他们也唱了起来,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是一件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啊,为什么不唱呢?于是,老人脱齿的嘴里发出来的声音苍老沙哑又含糊不清,却是那么快乐。年轻人的歌声嘹亮清脆,热情奔放,同样是那么快乐。孩子们的歌声娇柔稚嫩,夹杂在大人们的歌声中,像一串串风铃一样悦耳动听。整个窑场都唱了起来,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捏塑陶罐的工匠看见旁边磨颜料的工匠已经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张着大嘴全神贯注地高声歌唱。他抿嘴一笑,就把这位正忘情唱歌的工匠塑到泥罐上了,画花纹的工匠看见了,也偷偷地笑了笑,画笔一抖,就给这位老兄的尊容画上了颜色。于是,他的歌唱就定格了,这一唱,唱了整整五千年。当它被挖出来的时候,还在张着大嘴尽情地唱着,脸上满是陶醉的神情。
时隔几千年,花儿在河湟谷地已成为一种大众艺术,唱的人何止成千上万?就和柳湾的彩陶一样,它成了青海独特的艺术瑰宝。
在青海所有的方言中,我最喜欢听的就是乐都话,软软的、柔柔的,说的人甚至有点拿腔捏调,听起来却是那么熨帖、舒服。这难道就是在制作彩陶时唱出的古歌的遗韵?还是花儿歌声的延续?
在彩陶博物馆里唱花儿,那花儿的歌声就通过这些彩陶又传回到祖先那里,我站在我们的先民面前,用花儿和他们对话。我浑身战栗,有许多许多的问题想问,可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泪流满面,感受着那种激动。
吃饱喝足,我们的祖先又来到草地上开始制作彩陶罐。蓝天白云下,他们的歌声婉转悠扬,他们的舞姿曼妙动人,他们把这种快乐的情绪塑进陶罐里。今天,我们又围着这些彩陶罐唱起动听的花儿。花儿是一种生命的释放,是一种本真的体现。于是,祖先的情感和我们的情感浑然一体,我们和祖先一同歌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