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对施工围挡进行抢修的现场,由于风力太大,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已经明显的摇摇欲坠,但仍然一只手拿着应急灯,另一只手扶着围挡在一旁协助,他坚定的眼神、专注的神情并没有受到风雪的干扰,远处开过一辆疾驰的卡车,灯光照亮了整幅画面。这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青段房建工区宣传栏上出现的一张照片,主人公是中铁电气化局三公司房建工程项目经理——方勇。

方勇今年27岁,虽然年轻,但他已经先后在京沪高铁、向莆铁路等施工线上留下了足迹,通过在这些国家重点工程中的经验积累,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来到甘青客专之初,就像是天天充足了电,就等着大展拳脚。他所负责的四电房屋工程位于青海省境内,大多分布在青藏高原的祁连山脉,该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部分区域终年积雪,五、六月里依然寒风凛冽,不时还会下起鹅毛大雪,缺电少水、高寒缺氧,含氧量不及内地的70%,由此可见,这国内首条高海拔高速铁路在施工中所蕴含的种种艰辛。面对如此恶劣的施工环境,方勇从不抱怨,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来过高原,我们不仅来了,还开辟了一条连贯这里的捷径”。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业内人公认的:“四电施工的成败取决于房建征地”。在启动之初,由于缺少相关文件,征地工作一时很难推进。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针对甘青线情况,方勇带领项目部人员组成征地小组,多次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青海省土地局沟通、协商,组织勘测局勘验土地、敲定选址,在最短时间内出具了红线用地图。此后,长长的施工管段留下了房建征地小组的身影。为提高征地效率,方勇从早到晚往返其间,几乎吃住都在车上解决了。饿了,干嚼方便面、就着几口水,哄哄肚子就算了。就这样不到3个月时间,他的车累计跑了3万多公里。再见到方勇时,大家都愣住了,这个原本白皙的小伙子,变得又黑又瘦,看起来风尘仆仆的。方勇和项目部全体员工,克服多民族地区征地难度大、征地款不到位等困难,积极筹措资金,舍小利顾大局,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青海省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短短数月完成四电永久性征地48处,占征地总数的94%,为全面开展施工打响了头炮。

虽然施工征地影响着诸多工作的开展,但它仅仅只是个前提条件,方勇非常清醒的认识到,更大的挑战是主体施工。青藏高原上积雪连连,春秋季节每天3、4次大风或雨雪已成家常便饭,一年下来最多有6个月的施工期。面对现状,方勇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大家每天轮番上阵,见缝插针、交叉施工,迅速推进了工期。他的身体一度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但他总是身先士卒、冲到一线。为不影响施工,方勇要求现场负责人员时刻配备抗高原反应药物及氧气,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换班时间,做到了不被高原打倒、难倒,发扬了中原铁军吃苦奉献、敢于挑战的精神。在兰新铁路“百日大干”活动期间,甘青段房建工区共有36处房屋具备设备安装条件并提前12天移交,获得了甘青公司、监理公司对四电房建工作的高度赞扬,同时,项目部还多次获得甘青公司“绿牌通知书”的肯定。

方勇家里兄妹3人,11岁时,父亲罹患重病离开了,他小小年纪便帮着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这两年,眼看着日子渐渐好起来,母亲却累倒了,由于常年劳累,脑血管堵塞,有好几次昏倒在大街上,医生诊断要想保命必须立即做开颅手术。那时,方勇还奋战在施工一线。弟弟打来电话时,病床上的母亲嘱咐着“告诉你哥,医生说10天后才能手术。”母亲的心里想着的是不能耽误儿子的工作,连上手术台前都还瞒着。由于医生也不能保证手术成功,在母亲被推进手术室后,弟弟承受不住压力还是告诉了他。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方勇霎时间懵了,他立即跟领导请好假安排好工作,跳上火车急奔医院。等赶到时,手术已经结束了,他心怀愧疚地偎在病床旁,握住母亲的手,强忍着泪水对还在昏迷中的母亲说“妈,儿子不孝,我回来了。”这时,眼泪顺着母亲紧闭的眼角落了下来……看着瘦弱的母亲,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奔出病房,跪倒在墙边嚎啕大哭,他止不住地哽咽着。母亲的教诲,在方勇的心里生根发芽,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方勇作为一名普通的施工人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虽然没有为祖国母亲挣脱锁链而驰骋沙场,但却赶上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奉献青春的时代。他把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种子播撒,深耕细作后收获的是芬芳的花朵;他把甘于奉献、积极进取的乐章谱写,千回百转后流传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李倩 关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