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老水塔里的“段史馆”

2019-04-11 08:26:40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音译

济南站西侧有一个百年老段——济南机务段,担负着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大部分客运列车牵引任务。在该段的中心位置,高高耸立着一座老水塔。老水塔由德国工程师司马门(音译)设计,1910年中德开始合建,1911年建成。在机务段多次布局调整和美化建设中,许多老楼房和旧设施都被拆除了,只有这座水塔保留了下来。2001年,机务段将水塔整修一新,取名为“通和塔”,劝政通人和”之意,内部整修装饰后,成为段上的历史展览室。

当年,这座水塔的功能不是供人们饮水,而是供奔跑在铁道线上的蒸汽机车上水用。水塔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共3层。水塔平面为八角形,通高40米,内有楼梯可循级而上,下部为毛石砌筑,上部为砖柱承重,砖砌体水泥抹面。顶部为三重檐,每层屋面都出老虎窗,上覆红色的西班牙平瓦。三层的屋檐由下向上逐渐缩小,远远看去像是3个大小不同的八角帽套在一起。最顶端是模仿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亭子,呈别致的宝葫芦状。底层为一个矩形平面,用毛石砌筑的小屋、四坡屋顶与水塔本体结合在一起。

在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水塔里建设“段史馆”是一个绝佳的设计,老水塔本身就是机务段历史的一个缩影。

走进“段史馆”,几根碗口粗的铸铁水管直通塔顶,西侧有一个木制楼梯盘旋而上,因年代久远,走在上面咯吱作响,仿佛百年历史的鸣唱。四壁是历史展板,下面是铁路旧物件的陈列。历史展板分为德国占领时期和军阀混战时期、日本占领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六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真实历史为依据,图文结合,形象直观,像把参观者带回历史长河中漫步。

1911年,济南机务段建成,当时的建筑有机车库(仅10股道)、机械尝段长室、锅炉房等,段周围没有围墙。运输生产和机械设备有水塔、转车台(32米)、道岔、东煤台、两部半自动化机床等,德国人高郎(音译)任济南机务段首任段长。

济南机务段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扩张而产生的,经营管理权操纵在德国人手中,基础薄弱,设备陈旧,标准偏低,运营落后。当时的机务段共有运营机车15台,都是德国造的三三型蒸汽机车,热效率低,常常中途停车烧汽,列车制动靠闸夫手闸制动,仅能牵引4辆至5辆旅客列车或600吨左右的货物列车。

1915年,日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趁德国无力东顾,侵占了胶济铁路全线和济南机务段。军阀混战时期,津浦铁路和济南机务段先后被奉系军阀张宗昌、直系军阀孙传芳控制。在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和军阀压榨剥削下,机务段的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当时,机车运营方式为包乘制,二人一班值乘跑天津,中途不换班,他们常常忍饥挨饿。

1938年1月,日军占领胶济铁路全线,机务段从此落入日军之手。在他们的逼迫下,工人劳作时间长达10余个小时,机车乘务员的劳作时间有时竟达几十个小时。在劳动安全方面,他们更是没有丝毫保护措施。为了长期统治、奴役中国人民,日军还逼迫工人学习日语,而铁路工人始终与日军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同年9月,国民党第96军和第73军由徐州进入济南,9月30日,“接收大员”胡殿堂成为济南机务段段长。国民党统治时期,济南机务段的机车、设备、生产管理等仍沿用日占时期的模式,管理低效,设备破旧,运输日益萎缩,营运里程只有20公里,每天只有一台机车牵引一列票车在炒米店、桑梓店、郭店间往返。

1948年9月,济南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济南机务段。翻身后的铁路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们检查整修40台机车,迅速投入到支援大军南下和向江南运送物资的运输生产中,开展了“生产竞赛、支前立功”和“满载、超轴、五百日车公里”等生产运动,涌现出张凤翔、王宝琦、“青年号”机车组等一大批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为支援解放战争、恢复运输生产、提高运输效率作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铁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底,济南机务段人民型机车调出,客运机车实现了内燃化,机车乘务员开上了东风4型、东风5型内燃机车。1990年,解放型2401号、前进型472号蒸汽机车调出,结束了济南机务段蒸汽机车的历史。1996年,为适应铁路大提速的需要,济南机务段开始配属新型的东风4D型和东风11型机车,担当客车牵引任务。此后,段上又配属了和谐D3型、和谐D3C型、和谐D3D型等不同型号的电力机车。电力机车不但质量好,而且功率大、起车快、速度高,增加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2007年4月,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之后,动车组开始正式运行,该段培养的一批批动车组司机驾驶动车组在铁道线上纵横驰骋。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今天大量开行的电力机车,从和谐号到闪亮登场的复兴号,走进“段史馆”,就像走进了历史的画卷之中。火车头的更新换代见证了济南机务段的百年沧桑,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

本文图片由张汝峰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