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难忘的记忆

2017-07-31 08:49:3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刘俊英 林赤喜 梁邦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到来之际,2017年7月30日,笔者与四团五连战友和十堰市部分战友,专程到当年铁道兵一师(现为中铁十一局集团)修建的襄渝铁路文畈至胡家营段127.8公里线路重点工程进行巡看,并到武当山下老营烈士陵园缅怀战友,晚上战友们欢聚一堂,话军旅,讲故事,重温襄渝线红色记忆。

四团五连战友.jpg

1969年,铁道兵第一师广大官兵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三线建设要加快”的伟大号召,投入到襄渝铁路建设中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吃苦奉献,用自己青春、汗水、智慧、生命演译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绚丽多彩的赞歌。让人 震撼,刻骨铭心。

故事一  任务艰巨

铁一师担负的襄渝线十堰境内文 (畈)胡 (家营)段铁路施工任务。多座隧道、桥梁处在深山峡谷之中,悬崖陡峭,无道路,工程物资、机具全靠人扛肩背,翻山越岭、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将一袋袋水泥、一筐筐沙石从山下扛背上半山腰,许多干部战士双脚肿痛、肩膀磨破了皮流血,从不歇息,仍坚持顽强工作。1971年6月17日中午,下起大雨,二团十一、十三连战士们正在吃饭,1200多包水泥运到白云山下,大家饭碗一撂,就去抢卸、抢运,雨愈下愈大,他们把雨衣盖在水泥袋上,自已任凭风吹雨打,泥泞小险道,一步三滑,一步一步往上爬,有的战士背负两袋水泥100公斤重,绳子把肩膀勒出了血,水泥把背烧得又红又肿,他们一声不吭,硬是把水泥全部运到峭壁上的隧道口。

在襄渝铁路东段,为支援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大规模的建厂工作,国家要求铁路必须于1970年通车到十堰。任务艰巨,时间紧迫,1969年初,铁一师 先后派出一、二、三、四、五团和机械团及发电营、师通信工程连2.6万人开赴襄渝铁路东段施工沿线。当时二团刚从援越抗美战场上回国,成昆线上的爆破声尚未完全停止,战士们身上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尽,部队到达现场时,一边安家、一边施工,迅速打响了一场比成昆铁路更艰巨、更复杂、更壮观、更激动人心的修路战斗。

在施工中,当时开挖隧道、机械不足、工具不全,没有风枪,就用钢钎大锤打炮眼,一下一下地向里面打,很多人的手都被钢钎震出了血。放完炮后,没有通风排烟设备,就人工扇风驱烟,喷水降尘,战士们迅速用铁锹铲土,用箩筐装,用双肩将土石一筐一筐挑出去。在这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竞创造了平均月成洞151米的好成绩。

一团杨连第连的战士,发扬杨连第登高精神,用人工挖桥基坑、打基储立模板、浇注墩台混凝士、顶严寒、战酷暑,奋力拼搏,创造了1年时间修建3座大桥、5座中桥的纪录。

为了保通车,战士们都以”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铁道光荣”的英雄气概,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投入到襄渝线建设中去,加班加点,奋力突击,有不少战士劳累过度,晕倒在现场,当醒起来后,又继续坚持大干。广大指战员用抓革命、促生产,拼命干的精神,确保了襄渝线东段按期接轨通车到十堰。

故事二  生活艰苦

当时战士的生活极为艰苦,多数连队战士住的是临时用篱笆搭起的房子,冬天冷,夏天热。每人一年只有两套衣服,而且是拿着旧衣服去换新衣服,每个人都是穿得补了不能再补后才把衣服交上去,靠一床3斤重的被子和仅有的一套棉衣要过完整个冬天。尤其是隧道施工连队战士更为艰辛,冬天战士们的棉衣都是湿的,下工地回来,挂在墙上,上工地再继续穿上。连队没有洗澡设备,战士们下工时,顺手拣些树枝杂草,用脸盆或汽油桶烧点热水,擦擦沾满泥浆、灰烟的身子。

在生活上,除粮食供应能基本保证外,其余物资缺乏,战士伙食费每人每天只有0.45元,连队战士只能靠解放军总后勤部供应的罐头和铁道兵农场生产的大豆补助。平时大多数只能吃干菜白饭,啃窝窝头,根本没有什么青菜,因为所有的蔬菜只能从谷城运来,等分到连队后,大部分已烂掉了。

当时的战士思想觉悟高,品质好,当兵第一年津贴费6元、第二年8元、笫三年10元,没有奖金,但他们不计报酬,只求奉献,出满勤,干满点,重活累活抢着干。部队隧道施工实行四班倒,桥涵路基三班倒,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有的干完一班,又战斗第二班,许多战士受伤不下现场,身体患病不住院。四团一连战士李仁军是其中一个代表,1971年5月13日,他不顾左小腿被石头砸伤的疼痛,“违反”了连长黄仲喜要他到团卫生队抱扎治疗的“命令”,选了一根粗扁担、一对大筐,坚持在工地和战友们一起往28米高的桥台上挑石头。

二团十三连战士莫祖科1972年7月一天上午,在背水泥往白云山隧道出口时,右脚扭伤,走路艰难,班长让他在家休息,下午他又上工地参加背水泥,每次背上两袋水泥100公斤重,从山下到山上500多米远山坡路,往返42次累计达21多公里,战士们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故事三   领导实干

在修建襄渝线中,各级领导干部求真务实,表率作用好。二团党委成员平均每年下基层、蹲工点时间达150天以上。党委书记、团长夏玉援作风深入,工作扎实。在修建襄渝线期间,虽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一心扑在部队和襄渝线建设上,工程任务,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等,他都亲自过问,抓好检查落实。对重点工程施工,他亲临现场,先后在罗家湾、白云山、罗向岩隧道和白河车站锚固桩等重难点工程上蹲点,保证了各项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副团长宋光遴,1971年在白云山隧道工地任指挥长期间,每天”泡”在施工现场,做好组织指挥。一次在检查工作时,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作面上,被送往团卫生队抢救,他醒后,不顾医生劝阻又到隧道工地投入紧张战斗。副团长李慕韩,1970年至1974年,先后率领工作组到连队、现场蹲点10次。1975年在负责白河车站锚固桩组织指挥期间,每天吃住在工地,组织部队攻克技术难关,开展劳动竞赛,起早贪黑,常常深夜12点多钟才休息,第二天早晨三四点钟又到工地,为提前完成锚固桩施工任务做出了贡献。锚固桩施工技术分别获铁道部、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奖,1976年他本人被铁道兵第一指挥部荣记三等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