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钱塘江大桥工程档案入选国家顶级档案名录

2017-06-15 20:02:18来源:用户投稿作者:组

钱塘江大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堪称中国近代桥梁史上的里程碑,今年9月26日将迎来通车80周年纪念。2006年,钱塘江大桥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现代工业遗存名录。2002年,现珍藏于浙江省档案馆的全套钱塘江大桥工程档案,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是国家顶级档案,全国首批入选的只有48件(组),浙江省有2件(组)入选,都与铁路有关,另一件(组)为汤寿潜与保路运动。其他入选的如唐代开元年间档案、明代金书铁券、清代秘密立储档案、中山陵档案、新中国开国大典档案等等,都属国家顶级文献遗产。

茅以升主持筹划和修建钱塘江大桥时,就非常重视设立和保存工程档案。当时,国民政府铁道部委派李文骥等4名工程技术人员协助茅以升建桥。受茅以升委派,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工科土木系的李文骥除参与工程设计、施工任务外,还承担了建桥全过程的拍摄照片和电影的任务,共留下了5000多张照片底版和2500多米电影胶片资料。这些底版的规格有6×9公分、8×12公分等,更珍贵的是还有20多张8×10公分的玻璃底版。这些底版几乎完整记录了自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典礼至1937年9月26日通车为止的所有重要场景。在摄影技术尚不发达的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炮火连天的战争阴云笼罩下,能够保存下这么多精彩的影像资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这些照片和胶片的主要拍摄者李文骥先生功不可没。

这批珍贵档案也曾险遭战火焚毁:1937年10月下旬,大桥通车未及一个月,日寇南侵铁蹄已日渐逼近,钱塘江桥工处接到炸桥和南撤命令后,茅以升把建桥资料装入18只藤箱,暂交家住南岸的桥工处职员来者佛保管,炸桥那天才装上军车运往大后方。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非常重视这批工程档案的收藏。1975年9月6日,80岁高龄的茅以升先生致信浙江省档案馆:“钱塘江桥为浙江及各省劳动人民的一项巨大成就,我曾参与工程,始终其事,藏有当年设计施工的第一手资料,整理为三卷:《工程报告》《专刊、汇稿》和《工程摄影》。兹特赠送你馆,以供参阅……”茅以升保存在身边40多年的各种建桥档案,由此入藏浙江省档案馆。

浙江省档案馆将钱塘江大桥工程档案视为镇馆之宝,存放于珍品特藏库房,采取现代化措施加以保护,并以缩微和数字影像代替原件,提供给社会使用。在杭州工务段对大桥的历次修缮中,这些工程档案帮助解决了诸多施工难题,也为后来建立钱塘江大桥纪念馆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我陪央视专题片摄制组到浙江档案馆采访,有幸目睹了这批国宝级档案,还拍下了茅以升的部分手稿。

这批档案除茅老捐赠之外,还包括当年浙江省政府、建设厅等单位保存的有关筹建大桥的各种档案。杭州工务段所属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工作人员也积极努力,向海内外建桥者后代征集到了许多珍贵图片和资料,丰富了这批档案。如李文骥的女儿李希捐赠了父亲留下的若干建桥资料以及两本工程摄影册,这些都为钱塘江大桥工程档案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目录做出了贡献。

茅以升始终关心这批档案,深爱着钱塘江大桥和托起这座大桥的浙江大地。1985年5月23日,已90岁高龄,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的茅以升特意来到浙江省档案馆,最后一次看望了这批珍藏于此的“老朋友”。

本文图片由陈慈林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