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职工

苏绍发:机修工匠三十载的坚守

2020-07-17 23:04:30来源:用户投稿作者:谭育俊  陈健  李明俊

7月17日,记者走进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公司玉林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看见厂房内摆满了各种养路机械。

1.jpg

在一台车床旁,身穿工作服、一身汗水油渍的综合机修车间机械钳工苏绍发正在“捣鼓”着一台“小蜜蜂”养路捣固机。

这个50多岁的汉子,话语不多,正在全神贯注地修理着机械,脸上布满了汗珠,损坏的机械在他灵活的双手下很快“满血复活”。

苏绍发与铁路结缘三十年,亦为此奋斗了三十载。因为喜欢在机械零件堆里琢磨和钻研,各类机械故障修理熟能生巧,修复机械又准又快又好,工友们都称他为“机修专家”。

从兴趣爱好到工作特长到职业素养,苏绍发用心用情丈量着这段距离。上世纪 90 年代,他调入玉林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成为一名专门检修养路工具、器械的专业内燃钳工。

初入厂房,苏绍发看着眼前大小不一的各种捣固机、涂油机、起道机、拨道机、割草机、发电机等几十种机械和一大堆设备零件,以及各种各样的按钮开关,顿觉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那时,很害怕自己修不好东西丢脸,只有把技术练好了,干起活来才能心里有底气。”苏绍发笑着回忆道。

从进厂的那一天起,他见缝插针地拿着各种机械设备电路图到设备上逐一对照熟悉,眼睛看不到的就用手摸。那段时间,苏绍发手套都磨破了好几双,手也被划破过,但这些都阻挡不住他追求技术精进的脚步。

经过一段时间熟悉机械内部结构后,他开始跟着师傅们学习研磨轴瓦、装配备件、调校油量及功率输出,尝试各个维修步骤和环节,提高设备维修技能。

为加深记忆、掌握修理技术,苏绍发将故障查找、修理调试过程、相关数据、修理技巧等都一一记录在修理日志上,至今已积累日志有20多本,成为修理机械技术的“活地图”。

此外,苏绍发还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检查机械故障一定要自己亲自确认、亲手排除,机械的电子器件出了问题,他总是自己细致检查,找出故障点,然后拆装并修复好。有时,碰到难以检查的故障,他就用笨办法逐一核查每个零部件,甚至拆卸很多东西。日积月累,他的修理技术精进不少,平时仅靠眼睛、耳朵及一把扳手,便能诊断出养路机械的故障状况。

综合机修车间是全段所有养路机械设备的集中检修场所,年检修各型工具、器械、机械超过1.5万件(台)。2018 年 4 月的一天,玉林综合维修工队送来一台无法启动的小型液压捣固机,几位维修钳工检查后均认为是内部曲轴抱死所致,需更换发动机。但苏绍发认为更换发动机耗费大且不一定有效,他主动提出对这台捣固机进行维修改造。在翻阅大量技术资料、几经修改维修方案后,苏绍发系统分析了故障现象,从进气系统开始逐步排查,最终确认为燃油减压阀卡死,导致发动机无法启动。故障原因找到后,很快就修复了发动机。

一台小型液压捣固机售价 30 多万元,价格昂贵且返厂维修周期长,容易耽误生产任务。他主张尽最大努力以修理代替更新的做法,既降低了机械维修费用,又及时为一线恢复了生产。这次成功让苏绍发和工友们的工作劲头更足了,他们通过对各类器械进行修复,降低采购量,2018年至今为单位节省170多万元。

在现场,记者看到,苏绍发的双手龟裂严重,油渍已经浸到皮肤里。“他就是一个全能机修专家,那些废弃旧零件到他手里都能变废为宝。”说起苏绍发,工友们赞不绝口。

机械维修岗位单调、枯燥,每天面对冰冷的机器,与油污泡在一起,很多年轻人认为这份工作不体面。可苏绍发却默默坚守。在传帮带方面,苏绍发并没有“留一手”的传统观念,他既和工友们探讨修理技术,又毫无保留地分享修理机械的技巧经验。

从事机修工作 30 年,在苏绍发心里,改变的仅仅是时间,不变的是对维修和技改的初心。

“跟着这样的师傅,我不仅学会了机修的知识,更学会了对待工作的态度。”苏绍发的徒弟、24岁的曾俊嘉如是说。

曾俊嘉作为一名女机械钳工,刚接触满身油污的机修工作时曾有过抵触心理。苏绍发就从最基础的拆解旧机体、辨识每个零件入手耐心给她讲解,看着一堆零件在师傅的手里变成一个个油光发亮的“工艺品”,曾俊嘉开始改变自己对机修工作的看法:“师傅让我看到了一种匠人的精神,也让我爱上了这份职业1

如今,在苏绍发的指导下,曾俊嘉已经成了机修班里的“女精英”,能够熟练掌握发动机、传动轴等内在部件维修绝技。

“只有能传承下去的才叫手艺,希望能在退休之前多培养几个徒弟,为单位多储备些修理人才。”苏绍发说道。(谭育俊  陈健  李明俊)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