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职工

“郑团长”和铁路的故事

2019-11-11 19:36:38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杨攀

郑培学,54岁,机械化修理车间伙食团管理员,工友们都亲切的叫他“郑团长。”

郑师傅老家在山东,家里兄弟姐妹多,郑师傅家里排行老二,父亲是宝天线第一代铁路人,干了一辈子铁路,历经过苦难岁月的父亲,一辈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平易近人,郑师傅从小就跟随父亲扎根宝天线,在这方面随了父亲。1987年十九岁的郑师傅穿上了军装,只身一人坐上西去的火车,在新疆哈密当兵三年,复原后被安置到拓石工务段颜家河线路工区,如愿的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上班第一天,父亲送他到车站,在等车的间隙,拉住他的手千叮咛万嘱咐,想把毕生的经验一一言传给他,小慢车缓缓进站,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寄予厚望的对他嘱咐道:“要把铁路工作当成自己家的事情干。”郑师傅带着父亲的嘱托,依依不舍的挥手告别。

在颜家河工区的那段时光,平易近人的他深受师傅们的爱护,从小在铁路边长大的他,对养路工作早就耳濡目染,在工区师傅指点下很快就上手了。

2000年郑师傅调到大修队,掌管起了六十多人的一日三餐,成了一名伙食团长。大修队常年奔波于各个站区,每次搬家的时候,铁丝、绳头、彩条布等他都会早早准备好,细心的装着每一样灶具和他的那辆必带物品自行车。每到一个新地方之后,职工都各自忙着收拾自己的床铺,他却总是忙着卸灶具、搭建灶房,为职工安顿好饭菜之后,晚上他才去收拾自己的宿舍。郑师傅每天骑着他的那辆能看着底漆的自行车穿梭于各个菜市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挨个询问摊贩各类蔬菜的价格,货比三家后,同样菜品中挑选价格最便宜的那家,这些年他也记不清骑坏多少辆自行车了。

郑师傅没读过几天书,但是对账目、斤量方面却很精明。有次和同伴到菜市场买鱼的时候,买了八条鲤鱼,杀完鱼装袋的时候,摊主趁人不注意顺手向下面窜了两条,只装了六条鱼,同伴和他都没发现提上就走了,出了菜市场郑师傅接过袋子时感觉斤量不对劲,打开袋子一数,只有六条鱼,少装了两条,最后找老板质问,要回了两条鱼,避免了经济损失。

郑师傅虽然是个灶房管理员,闲了没事他就喜欢在灶房忙活,跑前跑后。有次油灶出现故障,底部到处漏油,其余职工都只是在议论纷纷,郑师傅看见了二话没说扑下身子钻进油灶底下,将盖子拧紧,弄得全身满衣服都是油,而他只是呵呵一笑。每次集中修施工是郑师傅最忙的时候,每天早上五六点钟他就起床准备早餐,一直忙碌到晚上,他都是等到最后一名职工吃完饭他才离去,往往有时要等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每天早上他都能保证职工有四个小菜一个鸡蛋,而且还经常改变花样,早上豆浆、油条、油饼、胡辣汤、甜汤,中午炒面、卤面、肉丝面、臊子面、炒菜米饭、烩麻食,晚上稀饭、小菜、蛋炒饭、面皮等等,可以做到饭菜半个月不重样。

在小站施工的时候,他总是扁担担,背篼背,把饭菜送到每一位工友手中,从来没有因为买菜、送饭要人帮忙。郑师傅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随身携带有一个陈旧的手账本,上面记载着密密麻麻只有他能看懂的职工捎带物品,他会利用买菜的机会给职工捎带生活用品,有时为了给职工把东西买齐,有时甚至耽误了小慢车。 2016年郑师傅在车间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职工物资合作社,自己垫钱给职工批发来了,牙膏、牙刷、香皂、洗衣粉、卫生纸、烟、打火机等生活用品,走到哪把小货厢带到哪,用批发价格原价卖给职工,不赚职工一分钱,受到了工友们的一直称赞。

上班29年,郑师傅对职工是有求必应,从来没有与职工发过火、红过脸,只是默默无闻的干他的工作,守着他的初心,守着他上班时父亲交代给他的话,完成他铁路工人的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