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百年沧桑的滨洲铁路桥
在哈尔滨横跨松花江的桥梁中,建造最早的是见证哈尔滨百年沧桑的滨洲铁路桥,哈尔滨人习惯称它为“老江桥”。它自1901年落成,至今已历经了118年的历史风云,留下许多故事。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清政府在莫斯科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沙俄攫取了在我国修筑中东铁路的权利。
中东铁路呈丁字形,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到绥芬河、南至旅顺口,全长2478公里。如今,通车已经一个多世纪的中东铁路,依然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线。哈尔滨到满洲里的这段铁路叫滨洲线,滨洲铁路桥是滨州线的咽喉工程。
滨洲铁路桥于1900年5月隆重举行开工典礼,由于该桥是当时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特大铁路桥,开工典礼盛况空前。
桥墩颇具俄式风格,为石膏白灰浆砌石,花岗岩石镶面,十分坚固。
建桥资金由华俄道胜银行投资,建桥总监工是俄国桥梁专家、中东铁路工程局桥梁总工程师连多夫斯基,负责具体施工指挥的是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架设在桥墩上的桁梁由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从俄国敖德萨港运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经乌苏里铁路运抵伊曼港,再装船顺乌苏里江而下,溯黑龙江、松花江运到建桥工地,在现场拼装架设。桥面上铺设的32公斤/米钢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轨。
经过1年多的建设,滨洲铁路桥于1901年9月竣工,10月临时通车,1903年7月正式通车运营。大桥落成之初,通过大桥的火车并不多,每天只有旅客列车一对、客货混合列车一对。
大桥通车初期,作用似乎不明显,但它见证了中东铁路的通车,也见证了哈尔滨由小村镇迅速发展为东北地区文化经济贸易重要城市的历程,见证了哈尔滨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史。
在这百年沧桑岁月中,经由这座大桥出入哈尔滨的不仅有商旅,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也有许多领导人从这里踏上通往莫斯科的红色旅程。
一个细节引起笔者的注意,那就是滨洲铁路桥上的线路轨距。随着历史变迁,轨距曾几度变化:大桥通车时,采用的是与俄国国内线路一样的宽轨距;1935年3月,日伪(满洲国)从苏联手中收买中东铁路后,于1936年8月将宽轨改成准轨;1945年8月,苏联红军占领东北,将准轨改为宽轨;1946年4月,苏联红军撤退回国,东北民主联军接管滨洲线,又将宽轨改为准轨。
新中国成立后,曾对滨洲铁路桥进行加固。1962年7月,由东北铁路工程局设计并施工,抽换了8孔76.8米的钢桁梁,加设两侧人行道,加固11孔33.5米钢桁梁,拆除17号桥墩身,9号桥墩用混凝土加固。
2014年,滨洲铁路桥东侧不远处,哈齐高铁松花江特大桥正式投入使用。至此,历经百年沧桑的滨洲铁路桥停止运营,光荣退役。从此,滨洲铁路桥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修缮并完整保留,成为冰城旅游观光桥。
我曾先后四次去哈尔滨,这次我特意走上滨洲铁路桥,南端钢梁桥楣上金光闪闪的“松花江”三个大字引人注目。老桥不但是观光桥,还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通行便利。大桥中段,原先的线路被坚固透明的玻璃覆盖,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下面的枕木、桥墩和滔滔江水。
本文图片由陈慈林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农历小年车票开售 铁路春运售票超1亿张08:09
- 这一年,你的平安有铁路人在守护08:09
- 京张“四电”通过初验08:08
- 铁路新装备拉动“公转铁”08:07
-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有新招08:0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