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杨思博 静观世界 诚对心声

2018-08-31 21:42:0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本报 韩 瀚

为进一步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展示铁路青年作为、持续提升铁路国际化职业形象,全国铁道团委联合中国铁路总公司国际合作部、客运部、宣传部在全路青年中开展了“铁路好声音”铁路青年站车多语播报竞赛。8月4日,在北京二七剧场举行的决赛中,来自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杨思博向现场观众展示了17种语言,一时间艳惊四座。

“静观世界,诚对心声。”在“学霸”杨思博的世界里,学习语言的初衷是为了理解不同的文化,他希望能听到不同国度衍生出的思想回声。

窗外,蝉鸣在耳边盘旋,每棵看得见的树都向外龇着头发,土地渴望一场大雨。日头很烈,阳光通过玻璃窗折射进教室,晒得人睁不开眼。他顺手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拿取一本书翻阅起来,仅仅看到前言,便已眉头紧锁,目光如炬。

大学读到了第3个年头,杨思博从一本书中找到了知音和改变自我的方式,这本书就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而在此之前,他曾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迷茫和不解。

“我从高二开始就自学了,高考的时候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他顿了一下,“可是我发现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

杨思博的英语水平很高,上了大学后,他报了小语种的选修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德语、俄语、法语3门课程都拿到了班里第一名。在土木工程专业考试上,他的分数同样名列前茅。看着成绩单,人人都替他高兴,但杨思博仍旧不快乐。

迷茫的时候,杨思博喜欢在书中寻找答案。

对于书目的选择,杨思博向来来者不拒。他常常在浩如星海的中国文学典籍中衔之一二,把玩品读。不过,看林语堂、辜鸿铭、冯友兰等文学、哲学大家用外语撰写的《中国的智慧》《春秋大义》《中国哲学简史》等书籍,总能让他得到更多乐趣和启迪。

大三那一年,杨思博邂逅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他沉醉在林先生天马行空的“主意”里。“我捧着这本书,一路看、一路想,最后怎么到寝室的都不知道。”他笑着说,“这本书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他说,世上大多的书都只教人们如何勤勤恳恳,唯独林先生的书,让他看到了生而为人对生活应有的敬畏感。杨思博一口气读了林先生的8本著作,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像林先生那样,运用自己的语言天赋,倾听世界的声音,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翻译、阅读外国的原版书籍,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脉冲和阵痛。

22岁,踽踽独行,他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

杨思博从不否认自己学习语言的天赋,他说自己天生听觉就很敏感。“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电子琴。虽然从没弹过,但我摸索了一会就弹出了各种曲子。学了几年电子琴后,考了全国电子琴业余九级。音乐和语言是相通的,它们都有音高、都有节奏、都可以用符号表示、都能传达感情、都是时间艺术。所以,对音乐有感觉的人,学语言也会相对顺利,这是很自然的事。”

杨思博依据季羡林划分的中国、印度、欧洲,以及波斯阿拉伯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来选取语言学习。“学习梵文,我可以读懂《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学习古希腊文,我可以看《伊利亚特》《奥德赛》,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我可以领略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学习希伯来文,我可以重拾古老犹太民族的智慧……”

杨思博对于语言的学习,完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爱好。换句话说,他运用自己的语言天赋,坦诚地接受各色文化,并让这些文化符号在他的脑海里冲突、碰撞、融合,迸发出不同的火花。“不同的文化相遇常常会呈现出一种冲突的状态,这点和语言有很大区别。不同的语言之间是等效的、平行的,我们可以相互翻译。文化之间可能产生冲突,但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杨思博顿了一下,说道:“但是我渴望自己能够打通这些文化的界限,找到一种各个文化符号和谐共处的模式。”

2009年,毕业后的杨思博既没有继续考研,也没有找工作,他回到家里,闭门思考。当时,家人对他的决定并不理解。

“当时我爸妈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个大学生,毕业后竟然回家了。”杨思博笑着说。在家的这段时间,他不禁思考,梦想和现实的边界在哪里,而他的未来在哪里。

23岁,风雨兼程,他徘徊在理智与情感的边缘。

2个月后,杨思博一层层拨开绕在眼前的迷雾,一条通途尽显:追逐梦想的前提是填饱肚子,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杨思博决定考研,专业依旧是土木工程。仅用2个月的时间准备,杨思博便以优异的成绩再次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在3年的研究生时光里,他在完成课业的同时,加深了对各个语系和文化的研究。其间,他学习了印尼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加上本科所学,他掌握的语言已经有十几种。在研究生毕业那一年,他放弃了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以年级第一名的身份来到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

“这份工作是当年我的最优选择。”杨思博说,“我可以运用我的语言特长,向世界介绍中国铁路标准,这从另一个侧面圆了我的梦。”

2018年8月4日,他站在北京二七剧场的舞台上,用17种语言向评委流利地表达:“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台下掌声如雷,台上的他自信而坦然。

作为一名游离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工科生,杨思博一直享受着脑海里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交融。现在,在业余时间里,除了学习语言外,杨思博对人工智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曾经我觉得,只要自己读的书够多,自己的思想就能生下根,不会轻易地被各种学说动遥”杨思博说,“但是人工智能完全冲击了我的世界观,它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他补充道:“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涉及哲学、脑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体。我不禁想到之前看过的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面对于人工智能的阐释很深刻,当人类的历史成为过去,人类的语言和文化也失去了意义。人类过去的一切文化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并没有给出答案,所以我的探索刚刚开始。”

在工作上,杨思博想发挥自己所长,在中外铁路标准交流中为铁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大家更了解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同时,他还会珍惜当下,在语言文化的世界勤奋耕耘。

32岁,负梦前行,他愿自己不负一生好光景。

本文图片由韩瀚摄

上一篇:震撼心灵的画卷
下一篇:美在老年大学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