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文艺

七年与七十年

2018-06-07 09:36:4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杨敬

2018年是中国铁建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从事铁建工作的第7年。当我写下7年与70年这几个字时,我仿佛看到这7年时光变幻成一个小孩,而历经70年风雨的中国铁建则是一位寿臻古稀的老人。老人牵着孩子的手朝着远方缓缓前行,一路走,一路为孩子讲述他的故事。

当老人与小孩行至陇海铁路八号桥时,老人停下了脚步。望着老人坚毅的目光,小孩看到了老人的初心。

老人的初心,要从1948年的夏天说起。

1948年7月,应解放战争的需要,铁道纵队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成立。只因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成千上万名铁道战士们便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姿态践行着自己的使命。野战部队打到哪里,战士们就将铁路修到哪里,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铁道兵战士用鲜血在抗战历史上写下了一页页气壮山河的篇章。

著名的登高英雄杨连第就是这些战士中的一员。1949年夏,铁道兵部队开往豫西,担负了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的任务。这座桥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桥,桥墩高达45米,上指蓝天,下临深涧。由于修复正桥所用钢梁规格不同,有4个桥墩需要降低高度,凿除混凝土总量达49.8立方米。为争取时间,杨连第冒着生命危险,采用小药量浅眼密爆法,用模板遮住身体,坚持在墩顶爆破,桥墩迅速铲平。杨连弟和他的战友们用59个昼夜,提前12天抢通了天堑8号桥,被誉为“登高英雄”。8号桥也由此被命名为“杨连第桥”。

正是由于杨连第和他的战友们怀着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初心和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遇到困难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才提前12天抢通桥梁,为战争铺设了重要的生命通道,给前线提供了稳固的后勤保障。

在桥下瞻望良久后,老人领着孩子继续前行。行至成昆铁路时,老人递给小孩一幅名叫《守望》的画像。画中是一名精神矍铄目光如炬的老兵,老兵的背后是他参加成昆铁路建设时为35名牺牲的战友亲自刻下的墓碑。

老兵名叫孟兴石,是铁7师一名平凡的铁道兵战士,1967年参加修建成昆线。在金沙江畔浮漂隧道打通风洞时,他所在排的战士全部被塌方掩埋,他是唯一的幸存者。退伍时,孟兴石主动要求到浮漂隧道当一名养路工,每天维护战友们用生命筑起的隧道。他每天都会到山坡上看望战友,在墓碑前点上支烟和战友们说说话,这一守就是47年。老兵曾说:“我在这里,就是要守着他们,我已经95岁了,我会一直守在这里,我不能离开;离开铁路我舍不得,我要听火车叫,才能睡的着觉。”

听完老兵的故事,小孩不禁湿润了眼眶。从身着军装的那一刻起,铁道兵战士们便将守护祖国的疆土和人民的生命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和担当。战争中他们英勇奋战,无畏牺牲,为利刃做柄为建设护翼;到了和平年代,他们脱下军装,却能始终不忘初心,坚定前行,用不讲条件、不言后退的魄力和战友生死相依的兄弟情,诠释了铁道兵无畏的精神和坚韧的品格。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深情说过:大家公认我是一个数学家,多难的数学题可能我都能把它解出来,但是我无法解出铁道兵战士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啊,正是这一颗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初心,如灯塔般为铁道战士们引航,照耀着中国铁建70年征程的光明之路。

如今,行走在新时代的前沿,一批又一批与小孩一样的“新兵蛋子”加入中国铁建,成为老人的接班人。相信他们也将继承铁道战士的优良传统,撸起袖子加油干,让青春和梦想之花在铁建事业的土壤里尽情绽放。

老人和小孩,继续前行着,夕阳下,他们的身影如同两道刚坚不摧的铁轨向远处无线延伸,在铁轨的另一头,前赴后继的铁建战士们在高声唱响:

背上(哪个)行装扛起了(哪个)枪, 

雄壮的(哪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