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1日,沟通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襄渝铁路建成通车,正式交付国家使用。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抵四川重庆,全长916公里。它的东端与汉(武汉)丹(丹江)、焦(焦作)枝(枝城)铁路衔接,中段经阳(阳平关)安(安康)铁路与宝成铁路相通,西端与成渝、川黔两条铁路及长江相连。襄渝铁路是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于1970年初动工兴建的。铁路沿线山高峰险,川大流急,要穿过武当山、大巴山、三跨汉江,七过将军河,三十三次越过后河,横跨嘉陵江。全线有隧道12座,5000米以上的隧道两坐;有桥梁716座,最高的达76米,最长的达1600米。桥梁隧道长度占线路总长的45%,相当于一条从北京到石家庄的地下铁道和一座从辽东半岛到胶东半岛的跨海桥梁。襄渝铁路沿线地质复杂。许多地段上傍悬崖,下临深涧,有35个车站建在桥上或隧道里。修建这条铁路,同建设成昆铁路一样,是我国筑路史上的壮举。襄渝铁路的建设者们,以“汗水融化千重岩,风枪打穿万重山”的豪迈气势,争分夺秒地施工。经过3年多的顽强奋战,这条铁路在1973年10月通车了。为了确保线路质量,他们采取分段交付使用的办法,先后将东段和西段陆续交付国家使用。线路中段,由于地质条件恶劣,加上1974年和1975年连续遭到几十年未遇的暴雨袭击,一些地段出现塌方和古滑坡复活,严重威胁新建铁路的安全。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指战员又同山体滑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们在20处滑动的山体上,打进288根钢筋混凝土锚固桩,将移动的山体和大地牢牢地锚固在一起,创造了筑路史上大滑坡的奇迹。襄渝铁路修建的成功,是军政、军民团结战斗的凯歌。铁道部第二、第四勘测设计院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和铁道兵部队并肩战斗。铁道部大桥局担负了几座大桥的建造任务。湖北、陕西、四川省委组织了支援铁路建设的民兵指挥机构。沿线各级革委会成立了“支铁”办公室。丹江口水电站和重庆电力局为铁路工地输送了强大的电力。襄渝铁路经过4年多的试行运输和整修,线路质量符合国家要求。它的建成通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对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将发挥更大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